这件骨刻文3700岁了!

本报讯(记者 师文静)日前,山东寿光圣城遗址龙山文化晚期灰坑出土的“寿光骨刻文60”,碳十四年代检测报告已出,这份由中科院考古研究所碳十四实验室出具的报告显示,“寿骨60”的年代距今有3700年历史。对于骨刻文的这一科学认定有什么意义?14日,记者采访了骨刻文的发现者、山东大学美术考古研究所所长刘凤君教授。

骨刻文比甲骨文早1000多年 在这份名为《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实验室碳十四年代测定报告》上,记者发现,刘凤君送验的“寿骨60”碳十四检测结果为3363±24BP,树轮校正年代为1690BC(68.2%)1625BC。刘凤君说,这个结果说明寿光出土的有骨刻文的骨头的年代距今3700年,与其推测的距今3300-4600年相吻合。

刘凤君教授告诉记者,这是考古研究和科学测定的双重结果,虽然“寿骨60”检测结果不能全面证明骨刻文的历史,但它已处在推断年代的中间位置,为骨刻文年代的确立奠定了基础,具有重要意义。

“‘寿骨60’的检测结果起码说明了这一件骨刻文要比甲骨文(起始于距今3200-3300年之间)早近500年,整体比甲骨文早1000多年。另外,这件‘寿骨60’是出自龙山文化晚期灰坑中,可以断定,它应该是处在山东龙山文化年代的下限,对研究龙山文化的年代也提供了直接依据。”刘凤君称,今后还要采集更多的骨刻文科学标本继续进行年代测试。

骨刻文是甲骨文主要源头 刘凤君教授称,经过他在全国各地的调查研究后,在2009年提出骨刻文的年代距今为3500-4600年,2010年下半年认为骨刻文年代更长,应距今3300-4600年。如果从山东地区来讲,骨刻文经过了大汶口文化晚期、龙山文化、岳石文化和商代的早中期,这样骨刻文的年代下限直接与甲骨文年代相衔接。

“骨刻文年代下限的确定,可以证明其是甲骨文的主要源头,骨刻文、甲骨文是一脉相承的。”刘凤君称,根据其研究结果断定,在商代中晚期骨刻文和甲骨文交替使用了一段时间,慢慢地甲骨文取代骨刻文。但有个别地区,如在胶东半岛骨刻文延续使用到西周时期。

刘凤君最终推出,“寿骨60”的检测结果对于骨刻文年代的确认,可以更加确立骨刻文是继承仰韶文化陶器符号和大汶口文化陶器符号发展起来的。这样就确立了陶器符号、骨刻文、甲骨文、金文的远古文字发展脉络。

此外,刘凤君称,在龙山文化的发源地也发现了骨刻文,而且在距离龙山镇不远的大辛庄遗址商代地层中也发现甲骨文与骨刻文并存的现象,这对说明骨刻文是甲骨文的主要源头提供了更加确切的资料。刘凤君将在其第三本研究著作《骨刻文发现与研究丛书·龙山骨刻文》中进行比较集中的论述。

后期骨刻文是比较成熟的文字 根据近几年对山东地区和甘肃、陕西、河南以及内蒙古等地的骨刻文调查研究,刘凤君确定后期的骨刻文已经是比较成熟的文字。

刘凤君教授称,在骨刻文存在的1000多年的时间内,大体可以将其分为前后两个时期。前期距今3700-4600年。对山东远古文化而言,这时期的骨刻文处在大汶口文化晚期和龙山文化时期。

“前期骨刻文的特点是,骨片上的字数少,难有超过10个字的骨片,字的造型图画性很强,有的字很复杂接近绘画。”刘凤君称,如果按照文字六书划分,应该是指事字和象形字,处于文字产生的初始时期。

后期骨刻文距今3300-3700年,处在岳石文化时期和商代早中期。“后期骨刻文逐渐增多,片骨上十几个字常见,多的有50-60个字,形成一篇篇文章。这时期可能出现了会意字,字体的图画性逐渐减弱,符号性增强,与甲骨文造型相似。”刘凤君称,后期骨刻文已经初步发展成较成熟的文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