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众网8月18日济南讯 8月17日,在骨刻文与世界早期文字比较研究座谈会上,山东大学美术考古研究所所长刘凤君教授将收藏的宝贝——骨刻文实物样本带到会上,让与会专家大饱眼福。骨刻文是甲骨文的主要源头,二者有传承关系。专家们戴着白手套,小心翼翼地拿起样本,用高倍放大镜等精密仪器认真观摩。

骨刻文:早甲骨文千年或改写文字史

甲骨文之前的文字是什么?骨刻文发现者、山东大学美术考古研究所所长刘凤君称,根据最新研究成果,他认为近来不断在济南以及山东中部发现的骨刻文是甲骨文的主要源头―――

“他背着一个布包,热汗未消,就迫不及待地打开包来。当时他一共带了七块骨头。拿出来一看,我就为之震惊了。”谈起2007年7月一位昌乐文物爱好者带来的七块骨头,山东大学美术考古研究所所长、山东大学历史文化学院骨刻文研究所所长刘凤君教授依然十分激动。从2005年起,刘凤君就开始研究骨刻文,近几年不断有新的发现。

日前,本报记者收到刘凤君教授从我省昌乐发来的短信:“前天,我带着研究生在昌乐县任家河古文化遗址调查,在村西河边的坡崖龙山文化灰坑里采集了两块骨刻文,在坑里还出土了龙山文化的黑陶片。2009年我在寿光市圣城遗址的龙山文化灰坑里也采集了一块骨刻文,这次采集到的骨刻文,我感觉时间上要比寿光的还要早一些。”

记者近日到刘凤君教授的家中,听他讲述了骨刻文发现和研究的来龙去脉以及自己的最新研究成果,亲眼见到了珍贵的骨刻文。

甲骨文并不是中国最早的文字

说起中国古文字,人们都知道目前发现的最早文字是甲骨文。其实考古学家们几乎一致认为,甲骨文并不是中国最早的文字。那么甲骨文之前的文字究竟是什么呢?

从4500年前的仰韶、大汶口的刻画符号,到3200年前的甲骨文,中国文字发展史上有1300多年的中断,这引起了刘凤君教授的重视。直到2005年,一个偶然的机会,当他看到骨刻文的时候,他感到机遇和使命来到了自己面前。

人们知道刘凤君教授,大都因为他是四门塔被盗佛首回归的功臣。谈起与骨刻文的结缘,刘凤君坦言要追溯到2005年。2002年四门塔佛首回归后,刘凤君开始启动“中国早期文字与书法艺术”的专题研究,开始搜集考古发现和民间收藏的零星资料。

“当时我的学生宋丙玲等都帮我搜集资料,后来我就发现陶器符号和甲骨文相差一千多年,接不上头,有个空白期。这引起了我的重视。这个时期应该新产生了一种符号或文字,并且它应该还是甲骨文的主要源头。正巧这时我的朋友景鸿堂拿了一个小骨片让我看,这枚骨片边长约3至5厘米,呈半石化的状态,我发现上面刻画的是早期文字,我说这一看就是龙山时期的骨头,非常重要。现在看来,我当初的结论是没错的,后来我一直想着这些事情,但缺乏资料就暂时搁置了。”刘凤君介绍说。

看到那七块骨头,当时他就震惊了

刘凤君回忆说,跟骨刻文的再次相逢是在2007年7月的一天。那天刘凤君正在南郊宾馆参加山东书画家峰会,被从昌乐赶来的一位文物爱好者叫到了一楼大厅。“他背着一个布包,热汗未消,就迫不及待地打开包来。当时他一共带了七块骨头。拿出来一看,我就为之震惊了。”刘凤君说,“我一眼认出,这些骨片和两年前看到的那枚骨片属于同一时期的刻字文物。”面对这几枚骨头,刘凤君感到一种巨大的责任降临到自己面前。“老祖宗的东西落到了你面前,你不可能绕开。”刘凤君说。

他当时进一步确认并公开宣布:“这是山东龙山文化时期的遗物,距今约4000-4500年,属东夷文字,是中国早期的图画象形文字。它和安阳殷墟占卜甲骨文不同,没有占卜痕迹,是一批记事文字。”

刘凤君告诉记者,这批骨片曾拿到潍坊、济南和北京请相关专家看过,探索骨片上神秘痕迹的成因。但基本上被认为是草根腐蚀的或被虫子咬的。

刘凤君告诉记者:“其实在上世纪八九十年代,桓台有个距今三千六七百年的祭祀坑里就挖出了三片骨刻文,没引起重视。后来山东大学考古队在济南大辛庄也挖出过,也都只当成出土的骨头了。这些发现不但有明确的地点,而且有明确的地层关系。有人认为是虫子咬的或草根腐蚀的,但我认为是文字,而且是文字断代很好的依据。”

曾有人认为骨刻文“就是虫子咬的!”

既然有人认为是草根腐蚀的或被虫子咬的,那刘凤君为何认为是文字呢?

刘凤君解释说:“虫蛀的痕迹是一个圆点接一个圆点,线条既不流畅也不均匀;草根腐蚀的痕迹是浮在表面,线条既没有规律,也没有深度。我当时所看到骨片上的痕迹,明显是人工刻画的线条。骨刻文均属阴线刻。用放大镜观察,可清楚看出皆是用硬石工具刻画而成。”

刘凤君坦言,目前他已仔细观察分析过1000多块骨刻文和属于骨刻文时期的8件刻字玉石器、6件刻字陶片,约计3000多个字符。他认为骨刻文字型也很有规律,基本上可分为写实物象形、主干分支形和中心圆形或近似圆形三大类。另外,除单个字外,骨刻文有的还五字一行,有的七八字一行,还有的是几十个字分成数行,组成一篇小短文。

刘凤君告诉记者,之所以肯定骨刻文是中国早期的一种文字,主要有这么几个根据:一、这些刻画的字符很多,应该是一种文字记事现象;二、这些刻画多数像人物、动物和植物的象形符号,“书画同源”在这里得到了很好的解释;三、这些刻画符号的布局和结构有规律可循,有些偏旁多次出现;四、许多骨刻文成行刻几个字,有的十几个字甚至达到几十个字,辞章已经出现;五、近些年在山东、江苏、西安等地都已发现过龙山文化和岳石文化时期的文字,只是没有引起应有的重视。

经过在黄河流域、辽河流域和淮河流域的进一步野外调查和综合深入研究,他逐渐认为这种早期的文字直接称“骨刻文”更科学。2009年下半年,刘凤君教授将其定名为“骨刻文”。

骨刻文比甲骨文早1000年

为了给自己的判断找到科学的验证,2010年11月8日,刘凤君教授将在寿光市城东北角圣城古文化遗址龙山文化晚期灰坑出土的“寿骨60”骨刻文送交中科院考古研究所碳十四实验室进行年代测定,这份由中科院考古研究所碳十四实验室出具的报告显示,“寿骨60”的年代距今有3700年历史。这一检测结果告诉人们,这块寿光出土的骨刻文已经有3700岁了,比甲骨文要早500年。

然而,刘凤君对这一结果并不满意,根据田野考古调查和器物类型排队以及科学测试结果综合分析,他认为,骨刻文的年代距今约 3300年至4600年。

这次在昌乐发现的骨刻文,他将选择合适的时机再送中科院进行检测,很有可能会有所突破。

依据刘凤君教授的推断,骨刻文比殷墟甲骨文要早1000年左右,这意味着中国古文字的出现时间将前推千年,甚至已知的中国文字发展史也有可能会发生改变。

济南地区是骨刻文主要产地

刘凤君告诉记者,近几年,他在重点调查济南至潍坊一带古文化遗址时发现三种情况:一是调查大汶口文化至商代遗址时才会发现骨刻文;二是一般小遗址不见,多发现在几十万平方米以上的大遗址中;三是只在遗址中边长一百米或二百米的生活区内才会发现骨刻文。这为进一步确立骨刻文的年代和确定骨刻文是古人有目的的创作行为提供了科学的诠释基础。

刘凤君告诉记者,2003年在发掘大辛庄遗址时,在商代晚期地层中出土了甲骨文。刘教授认为:“一个遗址的商代中晚期地层同时出土骨刻文和甲骨文,而且风格特点的源流传承关系较为明显,更说明了骨刻文是甲骨文的主要源头。甲骨文可能产生在商代的中期,山东中部特别是济南地区可能是甲骨文产生的主要地区之一。”已经解读出十几个字:有“龙”有“凤”还有“尧”“舜”谈到高兴处,刘凤君教授从屋里拿出来四个大小不一的锦缎盒,从里面取出了几块骨片拿着放大镜让记者看。他告诉记者,这是因为记者来,上午专门从银行保险柜中取出来的。

记者看到,这些骨头看起来跟平时所见的骨头并没有什么两样,但在放大镜下,却显出了不同。只见骨头上刻有一些不规则的符号,有大有小,不用放大镜都不容易看出来。这些符号明显有着刻画的痕迹,这么细小的刻画字,古人是使用什么尖硬的器物来完成的?让人颇费思量。

刘凤君教授说:“发现一种古文字很重要,把它释读出来同样重要。因为只有释读出来,才能得知古人传达给我们的信息。”近几年他对“龙”、“凤”、“人”、“鸟”、“鹿”、“尧”、“舜”以及“豕”和“犬”等十几个字的解读,已得到许多专家学者的关注和赞同,对目前解读骨刻文起着指导作用。

刘凤君教授总结前人的解读经验,“释读骨刻文的方法主要有以下五种,即考古类比直读图像解形法、历史考据法、指事组合破译法、与甲骨文金文比较顺读法和彝文比较解读法。”刘教授还进一步指出:“以上五种方法在运用的时候,很少单独运用,经常是以某一种方法为主,配合其他一种或几种共同解释一个字或一个词组,这是科学的解读法。”(稿件来源:新锐大众、济南时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