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7月30日昌乐骨刻文座谈会
2005年春天刘凤君教授在济南见到一块上面刻着花纹的小骨头,当时他就认定:“这是史前的一块骨头,上面刻划的应该是字,这是一件很重要的文物,是中国早期的文字。” 当时他的发现给周围人很大震惊。2007年7月12日他又发现和鉴定了昌乐县收藏的一批骨刻文,当时他进一步确认并公开宣布这是“山东龙山文化时期的遗物,距今约4000—4500年,属东夷文字,是中国早期的图画象形文字。” 高永瑞和肖颖在2007年7月30日《潍坊日报.昌乐新闻》发表《昌乐收藏者所藏甲骨文通过鉴定》、高祥森在2008年7月13日《齐鲁晚报》发表《神秘东夷甲骨文惊现潍坊》、卞文超在2008年9月5日《大众日报》发表《刘凤君:解码昌乐骨刻文》等较早的有关骨刻文报道文章,比较详细记录了刘凤君发现与认定骨刻文的情况。
又经过一年的努力,刘凤君教授进一步肯定了自己的认定结论。在2008年7月30日,山东大学美术考古研究所在昌乐县政协的协助下,邀请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王宇信教授、淄博市文物局副局长张光明教授,以及李来付和朱月萍两同志聚集昌乐。首先观看了昌乐县摄影家协会副会长张新杰拍照的骨刻文字图片。图片经过荧幕放大,人工刻划特点非常清楚,起到了良好的效果。几位专家又仔细地、长时间地观看和分析刻字骨头实物,并进行了一次较深入的座谈讨论。与会专家一致同意刘凤君的认定结论:认为这批文字是比安阳甲骨文更早的一种原始文字。并强调了发现这批文字的重要性,认为它是继安阳甲骨文后的又一次重大发现,应把它作为中国的一件文化大事来做。县委王树华书记、县政府曹晓楠县长、县政协滕建军主席等对这次座谈研讨会非常关心,给予多方面帮助。在会上,刘凤君和其他专家都认为这批文字与安阳占卜的甲骨文不同,是一批记事骨刻,它主要出土在昌乐袁家庄遗址。所以,称为“昌乐骨刻文”。王宇信为《昌乐骨刻文》题写书名。
刘凤君教授经过一年多努力,在2008年12月出版了他编著的《昌乐骨刻文》。2008年12月9日新华网发表《研究早期文字的奠基之作“昌乐骨刻文”》,文中称该书“是一部融文字学、考古学和艺术学于一体的力作,是一部昌乐骨刻文学的奠基之作。”
这是中国早期的一种文字,距今约3200-4600年,是当时淮河流域、黄河流域和辽河流域的一种普遍文化现象。2009年刘凤君教授在“昌乐骨刻文”的基础上,将其定名为“骨刻文”,并开始出版《骨刻文发现与研究丛书》,《骨刻文发现与研究丛书·昌乐骨刻文》为第一卷。 顾闻
注:
2010年10月28日中国社科院历史所研究员王宇信作客中国新闻网视频访谈,就“网络时代的汉字文化”与网友进行在线交流。他又明确表示:昌乐骨刻文是“骨头上刻一些花,那绝对不是文字。”
自左起:张光明、王宇信、刘凤君、滕建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