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骨刻文与史前陶器符号的传承关系

目前对史前陶器符号的分析研究,是许多学者都极为感兴趣的课题。但目前可能忽视了一个问题,就是对这些符号的地域分类研究,以及分类之后与各自地域文化的比较研究。中国境内的新石器时代陶器符号,大体可以分为两大系统:第一大系统是黄河中上游地区的仰韶文化(图41、图42)、和长江流域的崧泽文化(图43)陶器符号,第二大系统是淮河流域的双墩文化(图44)和黄河下游地区的大汶口文化(图45)等陶器符号。

图43 崧泽文化陶器符号 上:青浦崧泽出土陶符 下:上海马桥出土陶符(录自高明著《中国古文字学通论》第30页)

图41 仰韶文化西安半坡陶器符号(录自高明著《中国古文字学通论》)(上)
图42 仰韶文化临潼姜寨陶器符号 (录自高明著《中国古文字学通论》)(下)

第一大系统以仰韶文化陶器符号为代表,笔画简单,多取直笔,又基本上是由一至数笔横、竖和斜划组成,很少有超过10笔划的,属简易符号。黄亚平教授等早就指出过:“如果把半坡系刻符作为史前文字的一个源头来看待,那么,可以看出它们与甲骨文、金文基本上没有直接关系,它不是汉字的直接源头。但它已经是纯粹的抽象符号,具有文字的性质。它的形体与字母文字比较接近。”饶宗颐先生也认为仰韶文化半坡陶符对腓尼基字母影响很大,并说,新石器时代,陶符对外交流,“引出字母的发明,在人类文化史上更有重大的意义”。这一系统的陶符号是否如黄亚平和饶宗颐先生所探讨的那样与字母文字关系密切,笔者还没有这方面的深入研究,但它对骨刻文、甲骨文影响较小是很容易看出来。而二里头出土的夏代陶器和骨器上的刻划符号与这类符号有许多相似之处。(图46)

图44 双墩文化陶符(录自安徽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蚌埠市博物馆编著:《蚌埠双墩——新石器时代遗址发掘报 告》)

图45 大汶口文化陶符

图46 二里头遗址出土陶器、骨器刻符(录自许宏著《最早的中国》)

第二大系统的双墩文化和大汶口文化陶符号,与前者大不相同,造型复杂多变,用笔随形取姿,直笔弧线皆用,多是对物象直观的描绘和组合指事。所以应属图画符号。从总的艺术风格分析,骨刻文应该是主要继承了这一系统陶符的特点,特别是象形符号创作的指导思想,骨刻文全面继承并很快发展为主要的造字规律。但有一个问题值得注意,关中地区和河南地区出土的骨刻文,按理说它应和山东地区以及赤峰地区的骨刻文不一样,应该受第一大系统陶符影响较大,可并非如此,而是与山东地区发现的骨刻文雷同,这是我们今后须认真研究的问题。“现在我们可先粗粗构划出这样一个源流传承关系:双墩和大汶口文化陶符与骨刻文、甲骨文、金文属直接的一脉传承关系”。陶器符号与文字的密切关系,也是近些年学术界很关注的问题。从骨刻文与第二大系统双墩文化和大汶口文化等陶符号的密切关系分析,陶符是早期文字产生的基础,各地区陶器符号的风格特点,往往对各地区产生的早期文字特点有直接影响。正因为这种密切的关系,所以,区分各地区的文化符号是处在标志符号还是已发展为具有记录功能的文字符号,实有一定难度。世界古代文字体系中的各种文字,大多数都有与之密切关联的早于文字的陶符体系。“这表明,陶符不但是启发了造字思想的因素之一,而且为文字体系提供了一批可以借鉴的现成符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