昌乐骨刻文关中地区有“姊妹文”

刘凤君/文 2009年7月24日 齐鲁晚报

龙建雄所收藏石铲上刻画的鸟字

昌乐骨刻文和关中地区的早期文字都属于距今4000年-4500年的龙山文化时期,两地都进入了 文明社会的初期。文献记载中的黄帝、炎帝、蚩尤和他们的继承人尧、舜、禹等都大体活动在 这一时期的这些地区。他们分属于华夏和东夷两大文化集团。两个地区文字的发现,把长期以 来关于东夷西夏高度发展文明的研究和争论引向了深入,也把长期以来关于中国文明起源和产 生问题的争论,从文明起源的时间和产生文明的主要内容方面作了实实在在的诠释。

昌乐骨刻文,比安阳甲骨文早1000多年

上世纪初,安阳甲骨文的发现和研究,把人们对中国文字的认识提前到了商代,振奋了中华民族的自尊心。但大家都在同时疾呼:安阳甲骨文已是成熟的文字,早期文字在哪里?我们的文明已经有5000 多年的历史,为什么不见 4000年前的文字?我们是四大文明古国之一,为什么我们的文字产生的历史比古埃及晚那么多年?民族的渴望和期盼,揪心了一个世纪。作为一个考古工作者,想到这里就痛心和自责。

历史的真实和人们的期盼是相印证的。上世纪80年代开始,山东省境内潍坊至济南一带各县市的古文化遗址经常出土刻画文字的骨头,还有刻字的滑石器、陶器和陶片等,以骨头为多,占95% 以上。大多数是当地农民用镐头翻土时不经意挖出的。自上世纪末开始,一些文物爱好者开始收藏这些文物。考古工作者在田野考古发掘和调查时也有所遇,但都没有引起学术界的足够重视。所以,近几十年考古学和古文字学忽视的重要问题之一,就是缺乏对中国早期文字资料的深入挖掘整理和认真综合研究。

上世纪90年代我见到丁公遗址和桓台史家祭祀坑出土的刻字陶片和刻字骨头,对早期文字产生了极大兴趣。2002 年开始启动“中国早期文字与书法艺术”的专题研究,着意搜寻各博物馆和文物爱好者收藏的早期文字资料。2005年春天济南景鸿堂请我看一片刻字的骨头,我当时鉴定为史前的遗物,是早期文字。2007年 7 月我见到昌乐县收藏的一批刻字骨头,首先在学术界肯定这是龙山文化时期的遗物,和安阳占卜的甲骨文不一样,是中国早期的记事图画象形文字,距今 4000年 -4500年,比安阳甲骨文早 1000 多年,定名“ 昌乐骨刻文”。我进一步指出:“ 昌乐骨刻文”的命名和考古学中的大汶口文化、龙山文化的命名一样,都是以小括大,代表某一时期某一地区的一种文化现象。“昌乐骨刻文”就是指今天山东中部地区的潍坊至济南一带龙山文化时期产生和使用的一种文字。时值东夷文化盛期,是中国进入文明的主要标志之一,也是商代甲骨文的主要源头之一。我编著的《昌乐骨刻文》在2008年 12月由山东画报出版社出版,公布了73块骨刻文,约计500个字符-600 个字符,引起了社会和学术界极大关注。

龙山文化时期,关中地区同样使用过早期文字

百年的疑虑始见解惑,百年的梦想开始成真。但在辽阔的中国大地上,远古的文明灿若群星,今天的山东中部地区能有多大?所以,“中国早期的文字只有你们山东地区有吗?”“其他地区进入文明时期有没有产生和使用过文字?”情理中的询问不时地出现在我的电话和短信中。这是被学术界忽视造成的遗憾。其实早在上世纪80 年代考古工作者就在长安花楼子遗址陕西龙山文化地层中挖出了 12片刻字骨头,发掘者当时认为这批资料很重要,可能是早期的文字。但没有得到学术界认可,并以可能想到的一些常规理由放弃了继续研究。这批资料也就得到了历史上曾反复出现过的命运——打入冷宫,渐渐被人们忽视了。

老天不负苦心人。我在出版《昌乐骨刻文》后,继续考虑今天山东地区文字和其他地区文字起源问题。今年 1月 31 日中午,我在家中突然接到西安文物爱好者龙健雄先生的电话,告诉我他已到济南,有几件带刻画文字的文物请我鉴定。我在山东大学美术考古研究所办公室和他相见。他首先拿出两件一看就肯定是龙山文化时期的石铲。据他介绍,这两件石铲是他在2005年11月调查陕西省旬邑县大店村古文化遗址时发现的。他还讲述:采集到石铲后,自己感到上面的刻画很重要,请教和询问了许多专家都没有结果。去年底前往北京故宫博物院请专家鉴定,该院领导告诉他,这两件石器“应为古人制造的石铲、石斧,至于是不是龙山文化时期的石器,以及石器的图案是不是文字,山东大学美术考古研究所的鉴定最为权威”,所以,他又专程来山东大学请我鉴定。

我看到这两件石器和石器上的阴线刻画,高兴至极,脱口而出:“真是心想已久了,天遂我愿啊!”这两件石器是陕西龙山文化时期的遗物,两件石器上都有阴线刻画,其中一件保存较清楚,刻有三个鸟的形象。我把我的鉴定意见告诉了龙健雄先生,他高兴而归。

3月初,龙建雄第二次来到山东大学找我,又带来一些文物请我鉴定,其中还有两件刻画符号的骨锥。他还请我为上次的两件石器出具鉴定书,我同意了。3月 16日我出具鉴定书,全文如下:“龙健雄先生在古文化遗址采集的两件石器,根据造型、制作技术和使用痕迹及其风化的程度分析,应是陕西龙山文化时期遗物。两件石器都有刻画,其中一件较薄的石铲两面都有阴线刻鸟的形象,应是刻的‘鸟’字;另一件石器的正面刻着字,可惜风化得不清楚。这两件石器上刻画的文字,是研究关中地区文字起源的重要实物资料。”3 月25日《 三秦都市报》记者撰文《“鸟”字比甲骨文早产千年》,全文登载了我的鉴定书。

4月23日令我想不到的缘分又一次降临,北京文物爱好者程天来先生专程来山东大学请我鉴定几件刻字的骨头和一件刻字石器。据程先生介绍,这些文物都出自关中及其附近地区古文化遗址中。我认为这都是陕西龙山文化时期的遗物,上面刻画的字虽多已风化较甚,但都和长安花楼子、旬邑大店村遗址出土的文字艺术风格雷同。我看到这些文字,信念更坚定了:在龙山文化时期,今天的关中及其周围地区和今天的山东中部地区一样,确实已经产生和使用过文字

新的期盼,长江下游地区也有早期文字?

昌乐骨刻文和关中地区的早期文字都属于距今4000年 -4500 年的龙山文化时期,两地都进入了文明社会的初期。文献记载中的黄帝、炎帝、蚩尤和他们的继承人尧、舜、禹等都大体活动在这一时期的这些地区。他们分属于华夏和东夷两大文化集团。两个地区文字的发现,把长期以来关于东夷西夏高度发展文明的研究和争论引向了深入,也把长期以来关于中国文明起源和产生问题的争论,从文明起源的时间和产生文明的主要内容方面作了实实在在的诠释。

根据目前的微弱资料分析,良渚文化时期的长江下游地区也可能已经产生和使用文字,我们 翘首期盼这一地区的进一步发现。昌乐骨刻文和关中地区早期的文字,它们都对商周甲骨文和 金文产生过直接的影响,都属于中国早期的文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