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灰坑边寻找骨刻文的记忆之四
---这“是中国早期的文字”
龙 朋
2002年山东济南四门塔佛头像回归后,刘凤君开始从事“中国早期文字与书法艺术”的专题研究,齐鲁书社贺伟编辑约他在2007年出版有关大型图书。刘凤君的研究生宋丙玲等帮他搜集双墩文化、仰韶文化、大汶口文化和龙山文化时期的陶器符号和甲骨文及金文资料。在搜集整理这些资料的过程中,有两个问题经常令刘凤君沉入思考:第一个问题是双墩文化、仰韶文化和大汶口文化等陶器符号都距今约7000—4500年,而甲骨文最早距今约3300年左右,在它们相距这一千多年时间里,虽然也有零星报道考古发现的龙山文化、夏文化和岳石文化等遗址出土的陶器、陶片和骨头上刻划的符号,有人也认为是字,但基本上还是一个空白期。刘凤君相信这个时期期肯定不是空白,应该有一种文字或者一种符号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从某种意义上说,它就是甲骨文的源头;第二个问题是大家谈起甲骨文和金文都认为是六书具备的成熟文字,应该有一个较长时间的产生和发展过程,多数学者都在大汶口文化和仰韶文化等陶器符号中寻找源头。刘凤君认为这些陶器符号还不是甲骨文的直接源头,而应在陶器符号和甲骨文之间一千多年时间里寻找这种符号或文字,这种符号或文字才是陶器符号的直接传承,它才是甲骨文的直接源头。
2005年春天刘凤君在济南文物爱好者张春生手里发现一块上面有刻划的小骨头,根据他多年的考古研究经验,当时刘凤君认定:“这是史前的一块骨头,上面刻划的应该是字,这是一件很重要的文物,是中国早期的文字。” 2007年7月中旬刘凤君又发现昌乐县文物爱好者肖广德收藏的一批有刻划的骨头,他也认定是早期文字,并及时进行了公开宣布 。在学术界和社会上都产生了很大影响。
当时,有朋友提醒刘凤君:这些骨头上的刻划是否是现在人刻的。刘凤君根据长期研究经验,他认为根据这些骨头的石化程度和刻划字体造型的特点分析,是古人的作品无疑。刘凤君同时也考虑到:如果这是后人刻的,后人不可能凭空编造出这种造型的字,应该有摹本。如果是这样,我们应该把原摹本找出来,为我们研究中国早期文字找到真实的文物资料。为慎重起见,2007年下半年刘凤君曾几次派潍坊市博物馆他当地学生迟延璋到出土过骨刻文的遗址进行暗访调查。一是调查该遗址是否出土过骨刻文,二是调查附近现在是否有人在骨头上刻字。调查的结果证明:前者是肯定的,后者是否定的。同时刘凤君多次与当地领导和他的学生到出土骨刻文的遗址进行调查和走访群众,还几次在遗址上采集到骨刻文。
刘凤君深感自己责任重大。正如他说的那样:自己已得出的“认定结论还需要做大量工作,要得到学术界认可需要付出更大努力。我应该去努力做好,这是我的责任,我没有其它选择。我们对待古代文物的态度应该是老老实实承认它,认认真真对待它,仔仔细细分析它,实实在在解决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