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众考古 20137月创刊号

 

 骨刻文——中国早期的文字

文 图  / 刘凤君

 

编者按文字是文明起源的重要标志,目前我国经过科学考古发掘证实的最早的成熟文字是殷墟出土的甲骨文。近几年,在山东、内蒙古、关中等地发现了另外一种刻画在兽骨上的符号。山东大学美术考古研究所所长刘凤君教授研究认为,这些符号是比甲骨文更早的文字,并将其定名为“骨刻文”。但尚有学者对其存疑。“骨刻文”到底是不是文字,如何释读它,它的发现又有什么意义?可能还有待我们进一步的认识。

骨刻文是中国早期的一种文字,2005年春天我在鉴定文物爱好者所藏刻字骨头时发现。它产生和流行使用的时间距今约46003300年,是当时淮河流域、黄河流域和辽河流域使用的一种文字。它是在双墩文化和大汶口文化等陶器符号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是甲骨文的主要源头。它将中国文字史提前了1300多年,把炎黄以后的1000多年远古传说历史实证为有文字记载的历史。

骨刻文的发现与研究

这种刻字骨头,自上世纪50年代以来考古工作者在田野考古发掘中已多次相遇。公开发表的资料已有多处,如1953年发掘郑州二里岗商代中期城址时出土的一件刻字牛肋骨,  1985年和1986年在西安长安区花楼子遗址陕西龙山文化地层中出土的12件刻字骨头,  19961997年山东桓台史家遗址岳石文化祭祀器物坑中出土的两件刻字骨头等都比较典型。当时也有的发掘者认为这些资料很重要,可能是文字或符号。但大部分没有引起足够重视,多被认为是草根腐蚀或虫蛀的,有的甚至认为是自然形成的骨花。

自上世纪末内蒙古赤峰和北京的文物爱好者开始,到本世纪初,陕西西安、河南郑州、河北沧州、江苏徐州和山东许多地市文物爱好者也都收集这种有刻划的骨头。有的文物爱好者到北京、济南等地请专家看过,但多被认为是自然形成的,不是人工刻划。

2005年春天,我在开头所说的那位济南文物爱好者手里发现一块上面有刻划的小骨头,当时我认定说:这是史前的一块骨头,上面刻划的应该是字,这是一件很重要的文物,是中国早期文字。这在当时的社会上产生了一些影响。2007年我又发现和鉴定了山东昌乐收藏的一批有刻字的骨头,当时我也认定并及时公开宣布:这是山东龙山文化时期的遗物属东夷文字,是中国早期的图画象形文字

2008年以后,我通过对黄河、辽河和淮河流域的一些古文化遗址进一步调查和综合深入研究,并与许多师友同仁进行过多次讨论,认为这种早期文字直接称骨刻文更科学。2009年下半年我在昌乐骨刻文的研究基础上将其定名为骨刻文

目前我已掌握淮河流域、黄河流域和辽河流域的骨刻文资料2000多件,约3000多个字符,并做了相应的理论研究工作。学界给予了极高的评价:认为我不但发现了骨刻文,而且把骨刻文的一些相关理论研究已阐释清楚,为今后骨刻文研究提供了可遵循的较为系统的理论指导思想

寻找骨刻文是文字的根据

半个多世纪以来,骨刻文没有被学界认定为中国早期文字,其原因有两个方面:一方面,骨刻文材料还没有积累到一定程度,人们认识它需要有一个过程;另一方面,多数人都把骨刻文认为是虫蛀或草根腐蚀的,是一种自然现象,不是人工创作,这一观点对认识骨刻文起了很大的负面作用。

找到骨刻文与虫蛀和草根腐蚀以及骨花等之间的差别很关键,为此,近几年我在田野调查时注意寻找实物。结果是找一件骨刻文容易,找到自然形成的骨头很难,直到前年春天才各找到一件。经过几年的田野调查和对数万件骨头的观察,还请教过一些搞自然科学的专家教授,我和学界有些朋友目前的认识是:骨刻文很明显是人工刻划,造型讲究而完美,多数都是弧线构成,都有一定的深度;刻划底部不在一个水平线上,有深有浅;线条流畅均匀,凹线底部都有明显的硬划痕。甲骨文以后中国字用笔多取直划,而骨刻文多取弧线,越早的弧线越多,到后期直线才逐渐增多,这是中国早期文字书画同源的特点。由多是弧线演变为多是直线,由富于变化的图画形演变为造型较固定的方块形,这是中国早期字演变的规律,也是中国文字由产生、发展到成熟的进步过程。虫蛀的是一个圆点接一个圆点,线条既不流畅也不均匀。新的骨头虫子咬嚼的可能性较大,骨头放一定时期后,对虫子来说就没有咬嚼的价值了。所以,虫蛀现象很少。草根腐蚀的痕迹是浮在表面,线条既没有规律,也没有深度,腐蚀的线条底部光滑平整在一个水平线上。再说,草根腐蚀的只能腐蚀朝上的一面,而许多扁平肋骨的两面和许多圆肢骨的各个面都有刻划,这应该不是草根腐蚀造成的。骨花没有刻划的痕迹,较浅,也没有什么规律,是骨头在自然风化皱曲过程中形成的,其形状类似于花朵。这些自然现象一般出现在骨质比较疏松而又多是弯曲的地方,如骨臼,比较直的肢骨和比较平的肋骨两面不会出现这种现象,恰恰骨刻文多数刻在这上面。按理说,虫蛀、草根腐蚀或是骨花,根本不可能出现这样多,而且是重复出现的、有一定规律的造型。再说,虫蛀、草根腐蚀或骨花是一种自然现象,具有普遍性,它不会只出土在大汶口文化至商文化的遗址中,在山东地区也不会主要集中在济南至潍坊一带。如果有的骨头真是在几千年前被草根腐蚀过,几千年后的今天,这种痕迹也早已在地下消失掉了。出土的骨刻文,多是当地群众在深翻地时发现的,距地表又多在几十厘米以下,这样的深度,不可能有什么草根和虫子。

确认这些骨头上的字符不是自然形成之后,我进一步认定骨刻文是中国早期一种文字的主要根据:一、这些刻划的字符很多,应该是一种文字记事现象;二、这些刻划多数像人物、动物和植物的象形符号,书画同源在这里得到了很好解释;三、这些刻划符号布局和结构有规律可寻,有些偏旁多次重复出现;四、已经出现成行刻字,有的几个字,有的十几个字,也有的多达几十个字,辞章已经出现;五、近几十年考古工作者多次发掘出土带刻划符号的骨头,虽没有引起充分重视,但学术界一般认为龙山文化是有文字的时期;六、称骨刻文是中国早期的一种文字,因为我相信长江流域的良渚文化也应该有与此同时期的文字有待发现。

求证骨刻文的年代  

科学断定骨刻文年代有一个逐渐认识的过程。2008年我鉴定昌乐收藏的这批骨刻文时,曾根据考古类型学器物类比法和出土骨刻文遗址的具体情况,提出了推断骨刻文年代的7个根据,当时认为是龙山文化时期的文字。2008年以后,我在重点调查济南至潍坊一带古文化遗址时经常采集到骨刻文骨头,还分别在寿光圣城遗址和昌乐任家河遗址龙山文化灰坑中直接采集到几件。并发现三种情况值得重视:一是调查大汶口文化、龙山文化和岳石文化及商代遗址时才会发现这种骨刻文;二是一般小遗址不见,多发现在几十万平方米以上的大遗址中,有的遗址已被确认是早期城址;三是发现骨刻文的遗址并不是全部遗址上都发现骨刻文,而是只在生活区边长100米或200米范围内发现。这说明骨刻文虽主要流行在龙山文化时期,可能大汶口文化晚期已产生并使用,一直延续到岳石文化和商代。

201017日,我将在寿光圣城遗址龙山文化晚期灰坑出土的寿骨60”骨刻文送交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碳十四实验室进行14C测定。检测结果为3363±24BP,树轮校正年代为1690BC68.2%)1625BC,距今约3700年。

我综合自己多年田野考古调查和科学测试,以及以前考古发掘出土骨刻文的基本情况,进一步认为骨刻文年代距今应在4600~3300年之间,其使用年代下限和甲骨文直接衔接。寿骨60”检测年代很重要,它虽不能全面证明骨刻文历史,但它为骨刻文年代的确定奠定了科学基础  。

骨刻文成行布局的出现和有规律的三种字体造型

多数骨刻文一块骨头上刻1  5个字,刻10个字左右的也占一定数量,  10个字以上至几十个字的骨头也有少部分。其章法布局是一种顺其自然又有初步开始形成共识的自由舒适成行型。大约有三种布局:一种是在一块骨头上只刻一个较大的字,或有的虽在一块骨头上发现数个字,但其中有的字单独刻在一个空位上,与周围其它字缺少密切联系,这是一字一局;另一种是在一定空位上,中间刻一至几个字,周围再刻划一些字符,这是一种组合字群的布局;再一种就是自上而下或横向成行的布局,这种布局晚期较多,并发展成今后书法艺术的主要布局形式。成行布局的出现和发展,更能说明骨刻文已经是具有辞章意义的文字。

骨刻文的字体造型看上去大小相差甚大,方圆皆有,繁简更有悬殊,有的仅有一至两笔构成,有的却密密麻麻、线条如丝,非常繁琐。但其造型有规律可寻,大体可分为写实物象型、主干分枝型和中心圆型或近似圆型三大类。

第一类写实物象型。骨刻文的字体造型大多都属于写实型,所以我在《骨刻文发现与研究丛书•  昌乐骨刻文》一书中曾把写实归为造字规律的物象的审美再创作性,这是骨刻文最重要的一种造字规律。这里的写实物象型主要是指人物和动物造型。它表达的意思可能主要是记录人们和各种动物的行动,也可能延伸到人类思维活动以及与自然界的各种关系。

第二类主干分枝型。这种造型很特殊,前后期皆有。其造型主要是由一根粗长主线为基础,然后在粗线的左右两侧分刻出一些短细线,类似于树枝形。细分骨刻文可以看出,它与今天西南地区的少数民族特别是彝族所用文字相类同处较多。在彝文的起源中就有树枝文字(张纯德)一说。

第三类中心圆型或近似圆型类。不但前期发现较多,而且后期发展的明显多于前两类。其基本造型中间有一个圆形或近似圆形的中心,周围向外辐射几根弯曲的线,有的线上还划细线。  

骨刻文是甲骨文的主要源头

从目前看,骨刻文和甲骨文的传承关系我们可从以下六个方面分析:第一, 骨刻文产生和使用的年代距今约4600年至3300年之间,甲骨文始起年代距今约3300年,两者衔接密切;第二,  在发现商代甲骨文的安阳和济南都发现了骨刻文,两者的风格也有前后继承关系;第三,两者都主要以骨头为载体,甲骨文发展为成熟文字,载体规范为主要用龟腹甲骨版和牛肩胛骨;第四,骨刻文发展到后期,几十字成行的布局大量出现,为甲骨文的章法布局奠定了基础;第五,两者字体造型都是在象形和指事字基础上发展起来的。骨刻文后期字体的图画性逐渐减弱,符号性增强,有的与甲骨文造型基本相似。我已释读的尧、舜、龙、凤、豕、犬、鹿、人、鸟等字中,绝大多数都和甲骨文有一脉相承的关系;第六,骨刻文后期用于宗教祭祀的逐渐增多,也出现了在肩胛骨上凿、灼占卜和刻字记事现象,这种做法和目的直接为甲骨文所继承。

甲骨文是骨刻文发展到晚期出现的成熟文字,可视为骨刻文晚期发展出来的一个新类型。它归商王室祭祀专用,  主要用龟腹甲骨版和动物肩胛骨作为刻写载体,又由贞人专门刻写完成,而且前后程序规范有序。这一点可作认识研究骨刻文时参考。传统的骨刻文仍在民间继续流传使用,有些地区可能一直流传使用到两周或更晚的时期。1981年莱阳前河前村西周墓出土陶盉上的骨刻文类型字可资为证。

改写中国文明史

骨刻文的发现和研究对我们认识中国古代文明的起源和发展意义重大,这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一、骨刻文是甲骨文的主要源头  。骨刻文也有源头,双墩文化和大汶口文化等陶器上刻划的符号都是一种文字产生过程中的指事现象,骨刻文直接继承了这一传统,把指事和象形发展成为主要的造字规律,它把双墩文化和大汶口文化等陶器符号至商代甲骨文之间一千几百年的空间充实了。骨刻文的发现将我国文字产生和使用的历史提前了1300多年,证明中国是世界上最早的文明古国之一,中华文明五千年历史不容质疑。

二、骨刻文产生和流行使用的时间距今约4600~3300年左右,文献记载中的黄帝、炎帝、蚩尤和他们的继承人尧、舜、禹等都大体活动在这一时期,他们分属于华夏和东夷两大文化集团。骨刻文的发现,把长期以来关于东夷与华夏高度发展文明的研究和争论引向了深入,也把长期以来关于中国文明起源和产生问题的争论,从文明起源的时间和产生文明的主要内容做了实实在在的诠释,把这段远古传说历史实证为有文字记载的历史。

三、古埃及图画象形文字产生的较早,大约距今5000年,但他们的文字早在公元3世纪就消失了。所以,中国文字自骨刻文以后,甲骨文、金文……  楷书,一脉相承,是历史时间最长、发展序列最完善的文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