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古专家:昌乐骨刻文早于甲骨文 具体年代待考


昌乐骨刻文金秋十月,当记者见到山东大学美术考古研究所所长、博士生导师刘凤君教授时,他正聚精会神地研究着案头摆放的骨片。

记者看到,在这些已经石化的骨片上,刻着神秘的花纹,有的像人,有的像动物。“这是山东昌乐出土的骨刻文。”刘凤君说,“在过去的一年里,我基本上住在昌乐,以便对我钟爱的骨刻文进行研究。”在记者的询问下,刘凤君将自己与昌乐骨刻文的情缘娓娓道来。

神秘刻字骨片惊现

2005年春天,济南一位朋友请刘凤君看了一枚刻有花纹的骨片,这枚骨片边长3至5厘米,上面有一些奇异的痕迹。刘凤君仔细看过之后认为,这是史前的骨片,上面刻画的应该是文字。他意识到,这是一件很重要的文物。但是当时因为没有更多的证据,刘凤君关于骨片文字的研究没能深入下去。

“后来我才知道,这些骨片是昌乐县收藏爱好者肖广德多方搜集到的。”刘凤君告诉记者,在山东昌乐县袁家庄及其附近的纪台等古代遗址上,肖广德曾意外发现了当地老百姓翻地时连带挖出的大型牛肩胛骨,当时他想这可能是古代的某种农具,于是带回家去清洗,结果发现清洗干净的骨片上赫然刻有神秘的花纹。肖广德认为,这有可能是一种文字,而且可能隐藏着惊人的秘密。于是他开始有意识地在当地收集这些刻有文字的骨片。

2006 年至2007 年间,肖广德向潍坊、济南和北京等地的专家多方求证,探索骨片上神秘痕迹的成因。出乎肖广德预料的是:有人认为这是虫蛀的,有人说是草根腐蚀的,还有人认为这是现代人刻的。2007年7月中旬的一天,肖广德拿着7块有字的骨片来到济南市,找到了刘凤君。

“我在一楼大厅见到了忙得满头是汗的肖广德。”刘凤君向记者描述当时的情景时声音中仍然带着兴奋,“我检查过这几块骨片,听了他的讲述后,凭我多年的专业研究和鉴定经验,感到这批资料极为重要。”

那么,怎么确定骨片上的痕迹是人工刻画的一种文字呢?据刘凤君介绍:“骨片上的这些字很明显是人工刻画的,多数都是弧线,都有一定的深度,线条流畅均匀,根本不是虫蛀和草根腐蚀的。如果是虫蛀的,那么线条应该是一个圆点接一个圆点,而且既不流畅也不均匀;如果是草根腐蚀的,那么痕迹应是浮在表面,而且线条既没有规律也没有深度。”刘凤君根据这些骨片的石化程度和刻画字造型的特点仔细分析,给出了自己的判断:“如果这些骨片真是从古文化遗址上收集来的,它应是山东龙山文化遗物,是中国早期的文字;如果是后人刻的,后人也不太可能凭空编造出这种造型的字,制造者手头应该有摹本,而那摹本应是龙山文化遗物。无论如何,我们应该把它的真相发掘出来,为学界研究中国早期文字找到真实的文物。”

“当时我之所以肯定这些骨头上刻的是一种字。其主要根据有四点。”刘凤君掰着手指向记者剖析说,“首先,这批刻画的字符比较多,应该是一种文字记事现象;其次,这些刻画看起来多数类似人物、动物或植物的象形符号,‘书画同源’在这里得到了很好的诠释;其三,这些刻画符号的布局和结构有些规律可寻,有些偏旁多次出现;最后,近几年在昌乐县周围的邹平、桓台、寿光等地,以及江苏高邮和陕西西安等均曾发现过早期文字,不过一直没有引起足够重视。肖广德的收藏应是一次集中收藏。所以,肖广德收藏的骨头上的刻画应该是文字。”

“这些骨片是四千多年前古代人刻的”

2007年7月下旬,刘凤君赶往昌乐,直奔肖广德家。一进门,就看到肖广德在桌子上摆好的众多块刻字骨片,“在仔细查看后,我可以断定,这些骨片是四千多年前古代人刻的。”那天整整一下午,刘凤君都在观察分析这些刻字的骨片:这些骨头大多是牛的肩胛骨、肋骨和肢骨,还有一部分是鹿骨和象骨。他还仔细查看了肖广德收集的和这些骨头同时出土的骨耜、骨刀、骨锥以及磨光黑陶片和鬼脸鼎足等——这些都是龙山文化中晚期的典型器物或典型器物残件。

经过仔细观察和综合分析,刘凤君认为,这批刻字的骨片应为山东龙山文化中晚期的遗物,距今约4000—4500年,应属东夷文字,是中国早期的图画象形文字。而且它和安阳殷墟出土的用于占卜的甲骨文不同,骨片上没有发现占卜痕迹,推断为一批记事文字。

据刘凤君介绍,他推断这批刻字年代的根据主要有三个方面:一、根据同出典型器的年代和刻字骨头的石化程度;二、这批字的造型特点介于大汶口文化刻画符号与商代安阳甲骨文之间,特别是这些字有一些属于近似微刻,这和同时期良渚文化玉器微线雕有异曲同工之妙;三、有刻字的象骨。历史上,大象在骨刻文出土的这一地区曾经生存过较长时间,直到商代初期才逐渐南移。

为了论证自己的初步鉴定结果,刘凤君又安排自己的学生到出土过骨刻文字的遗址进行调查,一是调查该遗址是否出土过骨刻文字,二是调查附近是否还有现代人在骨头上刻字。

“调查的结果是令人欣喜的:前者是肯定的,后者是否定的。”学生们的调查给了刘凤君更大的信心,他几次来到出土骨刻文字的遗址进行调查,仔细分析遗址暴露地面的遗物并在遗址处采集刻字的骨头,同时还走访群众,掌握了大量的第一手资料。刘凤君发现,在邹平、桓台和寿光等地,都曾出土过类似的骨片文字,只是一直没引起人们的重视。同时,刘凤君拿着这批骨刻文字照片和录像,请教了省内外许多学者并得到了一些专家的支持。

“昌乐骨刻文”确切使用年代尚需确认

经过一年的努力,鉴定结果得到了进一步的肯定。在2008年7月30日,几位文物和古文字方面的专家聚集昌乐,首先观看了经过荧幕放大的骨刻文字图片,专家们认为,骨片的人工刻划特点和石化特征非常清楚。随即,专家们又仔细查看并分析了刻字骨片实物,并进行了一次深入的座谈研讨会。与会的专家们最终同意了刘凤君教授的鉴定结果:这批文字应是比安阳甲骨文更早的一种原始文字,是继安阳甲骨文后的又一次重大发现。专家们认为,这批文字与安阳占卜的甲骨文不同,是一批记事骨刻,它主要出土于昌乐袁家庄及其附近的纪台遗址,同时又被昌乐县爱好者收藏,应称之为“昌乐骨刻文”。

由此发端,“昌乐骨刻文”获得了学界更多的关注与重视。有专家认为,确定“昌乐骨刻文”的确切年代是当务之急,可以考虑使用碳十四测定其使用的年代,同时应对刻文骨片的出土地点进行适当发掘,以辅助对“昌乐骨刻文”使用年代的确认。

2008年7月,昌乐县政协文史委与山东大学美术考古研究所签订了《昌乐甲骨文研究项目协议书》。根据协议,山东大学美术考古研究所负责组织相关的学术研究、编辑图书,以及组织学术会议等活动。在接受记者采访时,刘凤君兴奋中难掩疲惫。“目前,我正在昌乐县政协全力协助和支持下,编著《昌乐骨刻文》一书。我希望有朝一日可以将这批骨刻文公诸于世,以进一步推进中国早期文字的深入研究。”

“昌乐骨刻文是古人留给我们的宝贵财富,从中能够读出的东西有很多,需要我们全力发掘。”刘凤君表示,艰巨的“昌乐骨刻文”破译工作,将在未来全面展开。

(记者 赵秋丽 通讯员 吕善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