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大教授刘凤君:昌乐骨刻文是甲骨文源头
2009-08-31 08:26:27 来源:齐鲁晚报
甲骨文鹿龙凤(图左)与骨刻文(图右)对比
□ 张向阳
不久前,山东发现了龙山文化时期的“ 昌乐骨刻文”,骨刻文比殷墟甲骨文要早1000年左右。昌乐骨刻文与殷墟甲骨文有何内在联系?记者带着疑问采访了昌乐骨刻文发现研究第一人、山东大学美术考古研究所所长刘凤君教授。他认为,昌乐骨刻文应该是殷墟甲骨文的源头之一。
艺术风格上有明显影响
昌乐骨刻文和安阳甲骨文在时间上相距较远,如何判定它们之间存在联系?面对记者的提问,刘凤君说,如果按山东龙山文化近期测定的下限算,距今3900年;再从最近掌握的资料分析,昌乐骨刻文有的地方一直沿用到岳石文化初期。既然是这样,骨刻文与甲骨文之间相隔仍有 400多年。这中间虽有桓台史家遗址岳石文化祭祀坑出土的刻字骨头和首阳山岩书二期文字相连,但也有商代早中期近200 年的空白期。所以,昌乐骨刻文和安阳甲骨文之间还缺乏内在的直接联系。但细分析两者的艺术风格,仍能看出昌乐骨刻文对商代甲骨文有着明显的影响。关中地区的早期文字和昌乐骨刻文都是中国早期的文字。在距今4000-4500年的龙山文化时期,两地都进入了文明社会的初期。
“龙凤鹿”三字透露演变过程
刘凤君认为,最能说明这一问题的是两者象形字的比较。他翻开《昌乐骨刻文》,找到象形的“龙”字,这条龙形象之生动,令人叹绝。它整体作侧视状,有一个硕大的头,眼睛大睁,头顶长有一粗长弯曲的独角。身躯修长有几度弯弧,尾巴粗长有力,尾端向上翘起。前肢屈伸,爪分五指,坚强而有张力。刘凤君说,许多学界同仁都同意我把它解读为“龙”字。但他们同时提出:“‘龙'字的造型太逼真啦!难道当时还有活着的恐龙吗?”这个问题只能让生物学家回答了。而到了商代甲骨文的“龙”字,多已变得仅剩概括的头、粗壮的身子和细长的尾巴,渐渐趋于符号化了,但仍能看出是在昌乐骨刻文“龙”形象基础上简化而成的。
昌乐骨刻文中“凤”样的字很多,它是真实动物的摹写,还是对“鸟”字的升华,在“鸟”字的基础上拓展装饰而成?这也是我们需要请教专门科学家的问题,切不可随意否定当时凤形象动物存在的可能性。昌乐骨刻文中“凤”样字的基本特征是身躯修长,头部高冠殊荣,圆目修颈,长尾华丽,肢爪健壮,一副荣华富贵之形态。而商代甲骨文中的“凤”字,虽也显得华贵多姿,但已概括成仅有高冠和蓬展的羽毛了,明显是在昌乐骨刻文的基础上简化成了图像符号。
“看这个鹿字!”刘凤君指着鹿字给记者看。只见一头“鹿”昂首徐行作侧视状。鹿角雄壮华丽,躯干健美修长,动态和谐自然。后边的尾巴高高翘起,与昂起的头、角十分对应。刘凤君说,商代甲骨文中的鹿就没这么写实了,多呈正视静态状。其突出的角仍保留得较完美,但多数躯体已变成一条短粗的弧线,下部不再是四肢运动,而仅剩两条直立的腿。一切都在简化,美丽而又富有动态的鹿,演变成了一个形象的图案符号。两者对比之下,昌乐骨刻文在造型上更富美感。
“书画同源”理论的最好解释
刘凤君认为,昌乐骨刻文多数是一种线刻简笔画,少部分则是指事会意形象符号。它比较系统地反映了中国史前美术的审美特征。“通过对以上几个字的简单分析,可以看出昌乐骨刻文对商代甲骨文的影响是很大的。所以,昌乐骨刻文是商代甲骨文的主要源头之一。”刘凤君说,昌乐骨刻文是中国早期的图画象形字,也是对“书画同源”理论的最好解释。古埃及的象形文字向俗体文的演变,似乎也经历了类似的造型转换。这种变化,可视为早期人类文字创造和发展演变的一种规律。
新闻背景昌乐骨刻文
自上世纪80年代以来,山东省胶济线西段的邹平、桓台、淄博、青州、寿光和昌乐等地的龙山文化遗址中经常出土阴线刻画文字的骨头、滑石器、陶器和陶片等,其中以刻字骨头为多。
2005年春天,山东大学美术考古研究所所长刘凤君教授从朋友手里看到刻字的骨片,鉴定为早期文字。2007年刘教授又见到昌乐县肖广德收藏的一批刻字骨头,首先在学术界公开肯定这是龙山文化时期的遗物,和安阳占卜的甲骨文不一样,是中国早期的一种记事图画象形文字。这批文字都是东夷文字,距今4000-4500年,定名为“昌乐骨刻文”。2008年12月刘凤君编著的《昌乐骨刻文》已由山东画报出版社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