骨刻文考古新发现:确认为甲骨文的主要源头


\

骨刻文对照

\

昌乐出土的“骨刻文”

\

骨刻文中的“凤”

学术探讨

背景资料:自上世纪80年代以来,山东省中部地区潍坊至济南一带和关中地区以及内蒙古赤峰地区的古文化遗址经常出土刻划文字的骨头、石器、陶器和陶片等,其中骨头约占百分之九十五以上。2005年刘凤君教授在济南见到一片刻字的骨头,认为是早期的文字。特别是2007年7月刘凤君教授又见到了昌乐县收藏的一批刻字骨头,经过认真分析研究,他首先公布了这是山东龙山文化时期产生和使用的一种早期文字,是甲骨文的主要源头,并初步得到了学术界认可。刘凤君教授经过进一步田野调查和深入分析研究,认为骨刻文的年代距今3300—4600年,确立了陶器符号与骨刻文、甲骨文、金文一脉相承的发展关系。

人物名片

刘凤君:山东大学美术考古研究所所长、骨刻文研究所所长,主要从事美术考古和美术史教学研究与书法创作研究,是学界公认的美术考古学理论体系创建第一人,骨刻文的发现者和研究者,崇山石祖林的发现者和鉴定者,济南四门塔佛头像回归的文化使者,“青州风格”佛像提出者。

● “寿骨”60比甲骨文早近500年

● 会意字使骨刻文较为成熟

● 后期骨刻文主要用于祭祀

2010年春天,刘凤君教授将山东寿光圣城遗址龙山文化晚期灰坑出土的一块刻字骨头送到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碳十四实验室进行碳十四年代测定,经树轮校正年代距今3635年至3700年,佐证了刘教授关于骨刻文距今3300-4600年的推测,为骨刻文年代的断定提供了直接科学依据。5月18日,本报专访了骨刻文的发现者刘凤君教授。刘教授肯定了该测定报告的意义,并借本报向社会公布一些关于骨刻文的最新发现和释读。

“寿骨60”比甲骨文早500年

现在考古界对远古器物进行年代检测普遍采用“碳十四”这一比较科学的方法。刘教授送验的“寿骨60”碳十四检测,经树轮校正年代距今3635年至3700年。刘教授说,这个结果与其推测的距今3300-4600年相吻合,比甲骨文(始于3200—3300年)早近500年。这片“寿骨60”是出土后立刻封闭处理送到北京的,检测结果比较可信,为骨刻文年代的断定提供了直接科学根据。

刘教授指出,有报道称骨刻文距今3700年,这是错误的,实际上是这片“寿骨60”检测出来有3700岁,但不代表其他骨刻文都是如此。很多刻字骨头因受阳光照射等因素影响,其刚出土时的元素组合往往已经发生变化,已无法检测断代。

会意字使骨刻文较为成熟

刘教授曾在2009年春接受《东方收藏》专访时认为,昌乐骨刻文大多只有指事和象形两种,还不是成熟的文字。但是近期他对山东、内蒙赤峰和关中等地的骨刻文进一步调查和研究分析,认为骨刻文可初步分为早期和后期两个发展阶段。早期以象形字、指事字为主,跟图画类似;后期出现会意字,已经是比较成熟的文字。

骨刻文的源头是陶器符号,陶器符号流行于大汶口文化、仰韶文化时期。它只是装饰符号,还不算文字,到了大汶口文化晚期和龙山文化时期就出现了“图画字”骨刻文,骨刻文从龙山文化延续到了商早中期,到了商代晚期就出现了“六书俱全”的甲骨文。田野考古发现,骨刻文曾经和龙山文化至商代的器物一同出土过,大辛庄遗址中也曾一起出土过骨刻文和甲骨文,可知骨刻文延续到了商代,商代晚期应该和甲骨文并存过。因此,可以说骨刻文继承了陶器符号,并成为甲骨文的主要源头,确立了陶器符号与骨刻文、甲骨文、金文一脉相承的发展关系。

后期骨刻文主要用于祭祀

前几年刘凤君教授刚发现骨刻文时,曾认为骨刻文主要是用于记事,甲骨文主要用于占卜。但在这次采访时透露,最新资料显示,骨刻文虽然早期主要是用于记事,但是后期用于宗教祭祀的逐渐增多,也出现了占卜现象。

刘教授表示,虽然都是刻在骨头上,但是骨刻文与甲骨文所用的骨头很不相同,甲骨文主要刻在龟底甲板和牛肩胛骨上,而骨刻文所用的骨头比较杂,包括牛的肩胛骨、肋骨、肢骨,还有鹿骨、象骨、人骨、虎骨等。现在黄河流域和辽河流域很多地方都发现了骨刻文,这些骨刻文使用原始的雕刻技法,即用硬石进行阴线刻,这些硬石包括玛瑙石、蓝宝石、水晶等,文字风格大体类似,只有一些小的差别,比如山东的骨刻文是直接刻在动物的骨头上,但是赤峰地区的骨刻文是先将骨头制作成骨刀、箭头等,再将文字刻上。“现在发现最多字的一片骨头上约有70—80个字。骨头上的文字排列并不规范,没有固定的书写方向。刘教授表示他已经释读出骨刻文中一些经常出现的字,包括龙、凤、鹿、豕、犬、人、象、尧、舜等。” 刘教授告诉记者,他将把最新资料进行整理出版,并从理论上深入探讨骨刻文是中国早期文字的依据,并搭建它的学科框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