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凤君:骨刻文里的千年对话
2011-11-14 《齐鲁周刊》/ 秦振林
本刊专访山东大学美术考古研究所所长——
从4500年前的仰韶、大汶口刻画符号,到3200年前的甲骨文,中国文字发展史上1300多年的中断让山东大学美术考古研究所所长刘凤君觉得蹊跷,直到2005年一个偶然的机会,他看到骨刻文的时候,心里产生极度震撼。
他苦寻多年的神秘文字重现人间,骨刻文研究的时代开始了,属于刘凤君的时代也随之降临。一段相隔数千年的对话就此展开。
邂逅骨刻文:“中间的一千三百年跑到哪里去了?”
“你看出什么来了?”“这两块骨片上的文字有两个结构是类似的。”“对啊,你说中了要点……”
2011年11月8日下午,《齐鲁周刊》记者来到山东大学教授、骨刻文发现者和骨刻文学科奠基人刘凤君先生的家中,他热情的拿出两块带有“骨刻文”的骨片展示给记者,就这样有了上面的对话。
刘凤君是学界公认的美术考古理论体系创建第一人,而古代文字就是美术考古的重要内容。
1995年,刘凤君整理出版了《美术考古学导论》一书,学界为之震动,并一致认为这本被评为“20世纪中国文博考古最佳论著”之一的书籍,成功地构建了美术考古学的理论体系。
“其实,在西方学界,考古学的主体就是美术考古。中国最早出现的关于西方考古学的书籍,就是郭沫若翻译的德国学者米海里斯著作《美术考古一世纪》,里面讲得很清楚。”
刘凤君告诉记者,中国早期的考古学家多数为金石学家,对于中国古代文字都有着极深的研究,同时又很明显地受到了欧洲考古学的影响。
他本人就是如此。刘凤君对于中国古代文字发展史有着独到的见解,“现在人们所承认的中国最早的成熟文字是甲骨文,出现在3200年前左右,而甲骨文又是从仰韶、大汶口刻画符号演变发展而来的。刻画符号产生于4500年——6000年前,那么,从刻画符号到甲骨文之间的1300年是怎样的呢?”
这个问题困扰了刘凤君多年,在他看来,中间的1300年刻画符号与甲骨文之间肯定存在着一种承上启下的文字,而且这种文字很有可能具备相当的成熟程度。
“我很早就猜测,这种文字要么还藏在地下没有被发掘,要么就是随着文物被发掘出来了,但是人们没有意识到它们的存在。我也是一直在等待它们的出现呢。”2005年,这些神秘的文字进入了刘凤君的视野。
“老祖宗的东西落到了你面前,你不可能绕开。”
2005年春,一位济南的朋友拿给刘凤君一枚小小的骨片。这枚骨片边长约5厘米,上面刻有一些类似于古代文字的神秘痕迹。
“这是史前的一块骨头,上面刻画的应该是字,这是一件很重要的文物,是中国早期的文字。”刘凤君当时就作出了判断。这枚骨片给他留下了深刻印象,但由于没有更多证据,这条线索中断了。然而,刘凤君却时刻留心着相关的信息。
2007年,这位昌乐的文物搜藏爱好者和刘凤君取得了直接联系。在此之前,对于他手中骨片上痕迹的成因,有专家认为是虫蛀造成,也有专家认为是草根腐蚀。
7月的一个炎热的中午,刘凤君在南郊宾馆参加山东书画家峰会,“正在挥笔写字时,有人告诉我,一个从昌乐赶来的人正在一楼大厅等我,说是有神秘东西要给我看。”
“他背着一只布包,热汗未消就迫不及待地打开包来。当时他一共带了七块骨头。”刘凤君对当时的情景历历在目。
刘凤君一眼认出,这些骨片和两年前看到的那枚小骨片上刻的都是文字。
“鉴定骨质物品的年代,需要观察骨头的石化程度。”刘凤君说,“经验丰富的考古学者有个窍门,用舌头舔一下,就能感知其石化程度——石化程度越严重,表面越粘舌头。”
昌乐县袁家庄是山东龙山文化遗址的所在地,刘凤君认定,这些骨头是龙山文化时期的物品。当时,刘凤君正在从事“中国早期文字与书法艺术”调查研究课题,对于金文和甲骨文等早期文字进行了深入研究。
对于那些骨片上的痕迹是有虫蛀、草根腐蚀的说法,刘凤君并不认同。他告诉记者,“虫蛀的痕迹是一个圆点接一个圆点,线条既不流畅也不均匀;草根腐蚀的痕迹是浮在表面,线条既没有规律,也没有深度。当时所看到骨片上的痕迹,明显是人工刻画的线条。”
刘凤君曾多次对昌乐县袁家庄遗址进行考察,他推断:如果真是从古文化遗址上收集来的,它应当就是山东龙山文化遗物,是中国早期的文字。
“还有一个可能需要排除,就是会不会是后人刻的?”在这个问题上,刘凤君始终保持着警惕。为了确保文物的真实性,他暗地里联系了几个当地的学生,委托他们进行了暗访。他们反馈来的消息让刘凤君激动不已:文物是真的。
当捕捉到古老文化的信号时,刘凤君承认自己有一种特殊的情结。“老祖宗的东西落到了你面前,你不可能绕开。”面对这几枚骨头,刘凤君感到一种巨大的责任降临在自己面前。
很快,刘凤君决定亲自到昌乐再走一趟,这次他来到了那位文物收藏爱好者的家中,面前的情形让他极度震撼。“100多块刻字的骨头摆在桌上,其中大多是牛的肩胛骨、肋骨和肢骨,还有一部分是鹿骨和象骨。”
2008年7月30日,刘凤君邀请了5位专家,聚首山东昌乐。在这次研讨会上,他们仔细观察和深入讨论了刘凤君认定这些刻画符号是文字的意见。这意味着,有关中国文字起源的历史可能从此改写。
2009年春,刘凤君作为发现者正式将它们命名为“骨刻文”。如今,他已经收集了几百块带有骨刻文的骨片,粗略统计有3500个字符,数量相当可观。
“将来或许还会发现更多,从目前的发掘地点来看,北起辽河流域,中至黄河流域,南到淮河流域都有发现。”对此,刘凤君信心十足。
豪放派金文书法家的神奇佛缘
除了骨刻文之外,刘凤君较早为公众和媒体所熟知的是其金文书法艺术和鉴定并迎回济南四门塔佛头像。
在山东大学的教授中有这样一个美谈:蒋维崧和刘凤君同为金文书法艺术创作者的佼佼者,前者的金文书法十分秀气,而后者则以大气著称。可以说,一个是婉约派,一个是豪放派。
刘凤君自幼酷爱书画艺术。学书临帖自颜、柳入门,临二王和米等法书。其后又遍临商周青铜器铭文拓本,有着深厚的书法功底和造诣。1999年第二届“世界华人艺术大会”举办期间,他的书法作品获“国际荣誉金奖”,并享有“世界杰出华人艺术家”荣誉称号。
2004年以后,刘凤君多次应国务院机关事务管理局邀请,赴京为中央领导挥毫。随着他的声名远播,日本、韩国、美国以及港、台地区也时常邀请他演讲美术考古和举办书展。2009年9月他应邀在美国洛杉矶亚太美术馆举办书展,得到好评,加州政府为表彰他在艺术领域取得的突出成就和作出的重大贡献,还专门为他颁发了艺术荣誉证书。
他对于书法艺术的爱好,是与其研究课题紧密联系的。当记者问及如果招收骨刻文研究方向的研究生时希望他们具备哪些条件时,他说,“我希望他们能有多学科的视野范围,善于思考问题,有科学的逻辑思维。另外,如果能有很好的文笔,或者其他艺术特长就更好了,比如绘画、书法等等。”
不仅是古代文字和书法,刘凤君还有着令人称奇的佛缘。
2002年3月至7月,他应台湾法鼓山文教基金会邀请赴台鉴定和与该会商谈无偿捐献四门塔隋代佛头像并开具鉴定书,同时受该基金会委托,在山东省协调解决迎佛头像的各项事宜和负责业务工作。
当年12月17日,丢失5年之久的四门塔佛头像顺利回归,他也因此被誉为“四门塔佛头回归的功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