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再发现骨刻文 早甲骨文千年或改写文字史
来源:2012-02-22 舜网-济南时报
摘 要:刘凤君坦言,对骨刻文进行科学鉴定,从考古调查资料来看很有把握,有明确的地层,知道出在什么地方。而对于骨刻文本身,现在还存在着分歧,关键是要大家认可它是文字,这就需要有一个很重要的科学证据。
山东再发现骨刻文 早甲骨文千年或改写文字史
甲骨文之前的文字是什么?骨刻文发现者、山东大学美术考古研究所所长刘凤君接受本报专访称,根据最新研究成果,他认为近来不断在济南以及山东中部发现的骨刻文是甲骨文的主要源头———
□本报记者 张彤
“他背着一个布包,热汗未消,就迫不及待地打开包来。当时他一共带了七块骨头。拿出来一看,我就为之震惊了。”谈起2007年7月一位昌乐文物爱好者带来的七块骨头,山东大学美术考古研究所所长、山东大学历史文化学院骨刻文研究所所长刘凤君教授依然十分激动。从2005年起,刘凤君就开始研究骨刻文,近几年不断有新的发现。
日前,本报记者收到刘凤君教授从我省昌乐发来的短信:“前天,我带着研究生在昌乐县任家河古文化遗址调查,在村西河边的坡崖龙山文化灰坑里采集了两块骨刻文,在坑里还出土了龙山文化的黑陶片。2009年我在寿光市圣城遗址的龙山文化灰坑里也采集了一块骨刻文,这次采集到的骨刻文,我感觉时间上要比寿光的还要早一些。”
记者近日到刘凤君教授的家中,听他讲述了骨刻文发现和研究的来龙去脉以及自己的最新研究成果,亲眼见到了珍贵的骨刻文。
甲骨文并不是中国最早的文字
说起中国古文字,人们都知道目前发现的最早文字是甲骨文。其实考古学家们几乎一致认为,甲骨文并不是中国最早的文字。那么甲骨文之前的文字究竟是什么呢?
从4500年前的仰韶、大汶口的刻画符号,到3200年前的甲骨文,中国文字发展史上有1300多年的中断,这引起了刘凤君教授的重视。直到2005年,一个偶然的机会,当他看到骨刻文的时候,他感到机遇和使命来到了自己面前。
人们知道刘凤君教授,大都因为他是四门塔被盗佛首回归的功臣。谈起与骨刻文的结缘,刘凤君坦言要追溯到2005年。2002年四门塔佛首回归后,刘凤君开始启动“中国早期文字与书法艺术”的专题研究,开始搜集考古发现和民间收藏的零星资料。
“当时我的学生宋丙玲等都帮我搜集资料,后来我就发现陶器符号和甲骨文相差一千多年,接不上头,有个空白期。这引起了我的重视。这个时期应该新产生了一种符号或文字,并且它应该还是甲骨文的主要源头。正巧这时我的朋友景鸿堂拿了一个小骨片让我看,这枚骨片边长约3至5厘米,呈半石化的状态,我发现上面刻画的是早期文字,我说这一看就是龙山时期的骨头,非常重要。现在看来,我当初的结论是没错的,后来我一直想着这些事情,但缺乏资料就暂时搁置了。”刘凤君介绍说。
看到那七块骨头,当时他就震惊了
刘凤君回忆说,跟骨刻文的再次相逢是在2007年7月的一天。那天刘凤君正在南郊宾馆参加山东书画家峰会,被从昌乐赶来的一位文物爱好者叫到了一楼大厅。“他背着一个布包,热汗未消,就迫不及待地打开包来。当时他一共带了七块骨头。拿出来一看,我就为之震惊了。”刘凤君说,“我一眼认出,这些骨片和两年前看到的那枚骨片属于同一时期的刻字文物。”面对这几枚骨头,刘凤君感到一种巨大的责任降临到自己面前。“老祖宗的东西落到了你面前,你不可能绕开。”刘凤君说。
他当时进一步确认并公开宣布:“这是山东龙山文化时期的遗物,距今约4000-4500年,属东夷文字,是中国早期的图画象形文字。它和安阳殷墟占卜甲骨文不同,没有占卜痕迹,是一批记事文字。”
刘凤君告诉记者,这批骨片曾拿到潍坊、济南和北京请相关专家看过,探索骨片上神秘痕迹的成因。但基本上被认为是草根腐蚀的或被虫子咬的。
刘凤君告诉记者:“其实在上世纪八九十年代,桓台有个距今三千六七百年的祭祀坑里就挖出了三片骨刻文,没引起重视。后来山东大学考古队在济南大辛庄也挖出过,也都只当成出土的骨头了。这些发现不但有明确的地点,而且有明确的地层关系。有人认为是虫子咬的或草根腐蚀的,但我认为是文字,而且是文字断代很好的依据。”
曾有人认为骨刻文“就是虫子咬的!”
既然有人认为是草根腐蚀的或被虫子咬的,那刘凤君为何认为是文字呢?
刘凤君解释说:“虫蛀的痕迹是一个圆点接一个圆点,线条既不流畅也不均匀;草根腐蚀的痕迹是浮在表面,线条既没有规律,也没有深度。我当时所看到骨片上的痕迹,明显是人工刻画的线条。骨刻文均属阴线刻。用放大镜观察,可清楚看出皆是用硬石工具刻画而成。”
刘凤君坦言,目前他已仔细观察分析过1000多块骨刻文和属于骨刻文时期的8件刻字玉石器、6件刻字陶片,约计3000多个字符。他认为骨刻文字型也很有规律,基本上可分为写实物象形、主干分支形和中心圆形或近似圆形三大类。另外,除单个字外,骨刻文有的还五字一行,有的七八字一行,还有的是几十个字分成数行,组成一篇小短文。
刘凤君告诉记者,之所以肯定骨刻文是中国早期的一种文字,主要有这么几个根据:一、这些刻画的字符很多,应该是一种文字记事现象;二、这些刻画多数像人物、动物和植物的象形符号,“书画同源”在这里得到了很好的解释;三、这些刻画符号的布局和结构有规律可循,有些偏旁多次出现;四、许多骨刻文成行刻几个字,有的十几个字甚至达到几十个字,辞章已经出现;五、近些年在山东、江苏、西安等地都已发现过龙山文化和岳石文化时期的文字,只是没有引起应有的重视。
经过在黄河流域、辽河流域和淮河流域的进一步野外调查和综合深入研究,他逐渐认为这种早期的文字直接称“骨刻文”更科学。2009年下半年,刘凤君教授将其定名为“骨刻文”。
骨刻文比甲骨文早1000年
为了给自己的判断找到科学的验证,2010年11月8日,刘凤君教授将在寿光市城东北角圣城古文化遗址龙山文化晚期灰坑出土的“寿骨60”骨刻文送交中科院考古研究所碳十四实验室进行年代测定,这份由中科院考古研究所碳十四实验室出具的报告显示,“寿骨60”的年代距今有3700年历史。这一检测结果告诉人们,这块寿光出土的骨刻文已经有3700岁了,比甲骨文要早500年。
然而,刘凤君对这一结果并不满意,根据田野考古调查和器物类型排队以及科学测试结果综合分析,他认为,骨刻文的年代距今约 3300年至4600年。
这次在昌乐发现的骨刻文,他将选择合适的时机再送中科院进行检测,很有可能会有所突破。
依据刘凤君教授的推断,骨刻文比殷墟甲骨文要早1000年左右,这意味着中国古文字的出现时间将前推千年,甚至已知的中国文字发展史也有可能会发生改变。
济南地区是骨刻文主要产地
刘凤君告诉记者,近几年,他在重点调查济南至潍坊一带古文化遗址时发现三种情况:一是调查大汶口文化至商代遗址时才会发现骨刻文;二是一般小遗址不见,多发现在几十万平方米以上的大遗址中;三是只在遗址中边长一百米或二百米的生活区内才会发现骨刻文。这为进一步确立骨刻文的年代和确定骨刻文是古人有目的的创作行为提供了科学的诠释基础。
刘凤君告诉记者,2003年在发掘大辛庄遗址时,在商代晚期地层中出土了甲骨文。刘教授认为:“一个遗址的商代中晚期地层同时出土骨刻文和甲骨文,而且风格特点的源流传承关系较为明显,更说明了骨刻文是甲骨文的主要源头。甲骨文可能产生在商代的中期,山东中部特别是济南地区可能是甲骨文产生的主要地区之一。”
已经解读出十几个字:有“龙”有“凤”还有“尧”“舜”
谈到高兴处,刘凤君教授从屋里拿出来四个大小不一的锦缎盒,从里面取出了几块骨片拿着放大镜让记者看。他告诉记者,这是因为记者来,上午专门从银行保险柜中取出来的。
记者看到,这些骨头看起来跟平时所见的骨头并没有什么两样,但在放大镜下,却显出了不同。只见骨头上刻有一些不规则的符号,有大有小,不用放大镜都不容易看出来。这些符号明显有着刻画的痕迹,这么细小的刻画字,古人是使用什么尖硬的器物来完成的?让人颇费思量。
刘凤君教授说:“发现一种古文字很重要,把它释读出来同样重要。因为只有释读出来,才能得知古人传达给我们的信息。”近几年他对“龙”、“凤”、“人”、“鸟”、“鹿”、“尧”、“舜”以及“豕”和“犬”等十几个字的解读,已得到许多专家学者的关注和赞同,对目前解读骨刻文起着指导作用。
刘凤君教授总结前人的解读经验,“释读骨刻文的方法主要有以下五种,即考古类比直读图像解形法、历史考据法、指事组合破译法、与甲骨文金文比较顺读法和彝文比较解读法。”刘教授还进一步指出:“以上五种方法在运用的时候,很少单独运用,经常是以某一种方法为主,配合其他一种或几种共同解释一个字或一个词组,这是科学的解读法。”
出版丛书,初步奠定骨刻文学基础
刘凤君教授告诉记者,目前他主要在做三个方面的工作:一是通过出版丛书,逐渐向全社会介绍翔实的骨刻文实物资料;二是在每本骨刻文书中探讨几个相关理论问题,逐渐构建骨刻文学的理论框架;三是研究解读骨刻文的方法。他已编著出版《骨刻文发现与研究丛书·昌乐骨刻文》、《骨刻文发现与研究丛书·寿光骨刻文》和《骨刻文发现与研究丛书·龙山骨刻文》。刘凤君学识渊博,治学严谨,具有多学科的知识功底,他观察问题敏捷,有“学术之豹”美称。他不但发现了骨刻文,而且把骨刻文的一些相关理论研究已阐释清楚,初步奠定了骨刻文学的基础,为今后骨刻文的研究提供了可遵循的理论框架和指导思想。
希望更多学者一起来解读和研究 刘凤君教授发现骨刻文被称为“本世纪初的重大发现”。 2008年12月12日《光明日报》发表《昌乐骨刻文破译出哪些信息》,文中说:“骨刻文比殷墟甲骨文要早1000年左右。这意味着中国古文字出现时间将大大向前推进,甚至已知的中国文字发展史也有可能发生改变。” 2011年8月6日,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学术委员会主任、原所长刘庆柱教授见到刘凤君教授并得知山东大学110周年校庆期间已将“骨刻文的发现与研究”列为“百年山大第一”之一,他高兴地说:“你发现和正在研究的骨刻文何止山大第一,应是人类从野蛮走向文明的第一。” 《城市建设》2011年第8期发表赵焕祥《改写中国文字史——— 解码骨刻文与骨刻文发现者刘凤君教授》,文中说:骨刻文“这一文字的发现意味着中国古文字的出现时间将大大前推千年,甚至已知的中国文字发展史也将发生改变。它与古埃及象形文字有同样的重要性”。 采访临近结束时,刘凤君告诉记者:“我目前想做的一是进一步到全国各地跑。我是做考古的,知道第一手资料的重要性,要取得更多的资料,只有通过对遗址的调查,进一步证实骨刻文存在的科学性。有了资料我们可以区分其特征,确定年代的不同特点;再就是继续集中精力编著出版《骨科文发现与研究丛书》,希望学术界和爱好者们都来从事解读和研究工作。” 目前济南大辛庄是全国唯一同时发现骨刻文和甲骨文的文化遗址,骨刻文发现者刘凤君呼吁——— 中国早期文字博物馆应建在济南 “中国早期文字博物馆就应该建在济南,济南建文字博物馆得天独厚。”山东大学美术考古研究所所长刘凤君教授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呼吁。 作为骨刻文的发现和研究者,刘凤君教授经过多年考证,认为骨刻文形成于距今约3300年—4600年间,是龙山文化时期产生并流行的文字。刘凤君告诉记者,“目前发现的甲骨文历史年份基本上是距今3200年,我认为骨刻文就是甲骨文的重要源头。众所周知,尧舜时代在我国历史上依旧是没有文字记载的神话时代,一旦这些骨刻文被证实并破译,不但是古文字研究的重大突破,更将为中华文化研究提供重要文献资料。” |
济南建馆,得天独厚
为何济南最有资格建“中国早期文字博物馆”?刘凤君教授认为关键在于济南大辛庄遗址中同时发现了甲骨文和骨刻文两种文字的骨片。2003年,大辛庄作为在商代都城以外唯一一处出土甲骨文的遗址而闻名于世。当年在商代中期地层中还出土过骨刻文,可惜当时只是作为一般骨头处理了。当年考古发掘中发现甲骨文骨片埋藏于商代晚期地层,而骨刻文埋藏在更深的商代中期地层。目前此种情况全国仅此一处,意义非凡。“一个遗址的商代中晚期地层同时出土骨刻文和甲骨文,而且风格特点的源流传承关系较为明显,更说明了骨刻文是甲骨文的主要源头,大辛庄遗址这一资源有得天独厚的优势。”刘凤君说。
不敢带“骨头”过安检
刘凤君教授介绍,他下一步最需要的就是对这些文字进行科学分析,重点在于如何将文字还原和准确测定形成年代。
另外,刘凤君教授坦言,测定骨刻文的年代比较困难,主要在于极难找到适合检测的骨头,“从地上捡的不能用,因为太阳晒过,从别人手里拿来的也不行,可能被灯光照过许多次,凡是光线辐射都可能对骨头内部成分产生影响,干扰测定年代的准确性。唯一能用的就是刚从地里挖出来并立刻封存的骨头。”刘凤君说,他带骨头出去的时候都不敢让它过安检仪,怕它被机器内的光线辐射。
需要更多实物,希望考古界参与
刘凤君坦言,对骨刻文进行科学鉴定,从考古调查资料来看很有把握,有明确的地层,知道出在什么地方。而对于骨刻文本身,现在还存在着分歧,关键是要大家认可它是文字,这就需要有一个很重要的科学证据。目前经过科学测试的只是寿光这个骨片,确定它已有3700年。但要使大家能够尽快认可,还需要更多的实物和科学依据。所以刘凤君教授希望我省的考古界能够参与,进行局部遗址或重点遗址的有计划挖掘,进一步解决地层和年代问题,挖掘出更多的实物资料。
保护工作刻不容缓
对于初露端倪的骨刻文的保护工作,刘凤君教授心中充满忧虑:“千万可不要像河南安阳殷墟那样翻个底朝天。现在从济南到潍坊,我们发现了许多重要遗址,好在这许多文化遗址的文化层比较厚,土质也比较好。但我发现从潍坊到济南之间,好多地方都在种大棚菜,这可不得了。种大棚菜地要挖得深,如果正好在遗址上面,就会把骨刻文的地层破坏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