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故事:刘凤君教授与远古骨刻文研究

2011年01月02日09:57 来源:人民视线

图为刘凤君教授在研读骨刻文。

人民网济南1月2日电 2011年1月1日,山东省济南市博物馆,第二届古玉文化展—龙山文化古玉主题邀请展现场,记者与山东大学教授刘凤君先生偶遇,他是来出席学生冯翔的新书《这样读春秋》发布仪式的。

近年来,记者一直关注着刘凤君教授关于远古骨刻文的学术研究,多次联系他,希望做个专访,或者是因为他的工作繁忙,或者是因为教授低调的学术风格,一直没能成稿。

这次,在元旦的当日,籍新年之禧,刘凤君教授欣然答应了记者的采访要求。他专程取来了刻骨文的实物供我拍摄,并给记者讲述了骨刻文研究的来龙去脉和最新成果……(王伟卿/人民视线)

自2005年以来,山东大学美术考古研究所所长、骨刻文研究所所长、博士生导师刘凤君教授根据考古工作者田野考古调查和发掘出土的资料,同时根据他对黄河流域和辽河流域许多古文化遗址的多年调查,以及他对全国几十位收藏爱好者所藏的相关资料进行认真观察分析和综合研究,发现了中国早期的一种文字--骨刻文,距今约3500年-4600年,是甲骨文的主要源头。被认为是本世纪初的惊世发现。近期刘凤君教授将寿光圣城遗址龙山文化灰坑出土的骨刻文进行了碳十四年代测定,经树轮校正年代距今3635年至3700年。为骨刻文年代的断定提供了直接的科学依据。

自上世纪80年代以来,山东省中部地区潍坊至济南一带和关中地区以及内蒙古赤峰地区的古文化遗址经常出土刻划文字的骨头、石器、陶器和陶片等,其中骨头约占百分之九十五以上。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开始,有些文物爱好者就从当地群众手里搜集这些资料。

图为刘凤君教授最新公布的骨刻文标本。

2005年春天,刘凤君教授在济南看到一块上面刻着花纹的小骨头,他肯定的说:“这是新石器时代的遗物,上面刻划的应该是早期文字。” 2007年7月他又鉴定了昌乐县收藏的一批骨刻文 , 当时他更进一步确定并首先公开宣布这是中国早期的一种文字,是“山东龙山文化时期的遗物,距今约4000—4500年,属东夷文字,是中国早期的图画象形文字。它和安阳殷墟占卜甲骨文不同,没有占卜痕迹,是一批记事文字。”许多媒体及时公布了他的发现和鉴定结论。并初步定名为“昌乐骨刻文”。2008年12月山东画报出版社出版了他编著的《昌乐骨刻文》。新华网评论:“该书是刘教授研究骨刻文的第一部专著,也是一部融文字学、考古学和艺术学于一体的力作,是一部骨刻文学的奠基之作,也是第一部研究中国文字产生和早期文字的开启之作。”

经过几年的进一步野外调查和综合深入研究,他发现了关中地区和赤峰地区的骨刻文,认识到骨刻文的产生和使用年代应更长,其产生时间可能在距今4600年左右,下限可能延续到距今3300年左右。并认为这种早期文字应直接称“骨刻文”更科学。可以把2008年出版的《昌乐骨刻文》和今后即将出版的有关发现和研究成果,都纳入“骨刻文发现与研究丛书”中。可以使读者知道出土地点,进行分区研究,探讨各地区之间早期文字产生和发展的相互关系。“这样与已成惯例的商周甲骨文、金文所对应,以便顺利地被纳入国内古文字研究体系。”2009年12月他再版了《骨刻文发现与研究丛书·昌乐骨刻文》,2010年5月山东画报出版社又出版了他编著的《骨刻文发现与研究丛书·寿光骨刻文》。人民网评价:“《骨刻文发现与研究丛书·昌乐骨刻文》和《骨刻文发现与研究丛书·寿光骨刻文》两部专著,已初步奠定了骨刻文学的理论框架基础。”

图为刘凤君教授公布的刻有文字的兽骨标本。

这种骨刻文,实际上在上世纪八、九十年代以来,考古工作者在田野发掘时已多次相遇。公开发表的发掘报告中有明确地层关系的,如1985年和1986年考古工作者在长安花楼子遗址陕西龙山文化地层中挖出12片刻字骨头;1996年至1997年淄博文物局等单位联合发掘的山东桓台县史家遗址岳石文化祭祀器物坑出土两件刻字卜骨。另外江苏高邮龙虬庄和山东邹平丁公龙山文化遗址也都发现过刻字陶片。更值得注意的是,上世纪八、九十年代以来,山东省济南大辛庄遗址的商代地层也出土骨刻文,它与具有岳石文化特征的素面陶鬲等共同出土,它们确实是商代的而不是岳石文化时期的。可能说明骨刻文虽然对甲骨文产生过直接的影响,但商朝的政治势力统治这一地区后,东夷族人仍延用自己的文化传统,刻写自己的文字,用自己的陶器。在今天的胶东地区,东夷人的这种传统可能延用的时间更长。1981年莱阳前河前村西周墓出土陶盉刻划的骨刻文类型的字可资为证。以上种种情况与骨刻文的多次相遇,当时有的发掘者认为这些资料很重要,可能是早期的文字或符号。但没有引起足够重视,而且多被误认为是草根腐蚀的或虫蛀的 ,这是一个历史教训。

刘凤君教授发现骨刻文以来,大家都关心一个很敏感的问题,就是他提出的骨刻文年代是否能得到科学证实。开始,他根据考古类型学的器物类比法和出土骨刻文遗址的具体情况,提出了推断骨刻文年代的7个根据。同时他多次与当地领导和他的学生到遗址进行调查,仔细分析遗址暴露地面的遗物和走访群众,还几次在遗址上和龙山文化灰坑中采集到刻字的骨头 。他在调查几处潍坊至济南一带的古文化遗址时初步发现三种情况值得重视:一是在调查大汶口文化至商代遗址时才发现这种骨刻文;二是一般小遗址不见,多发现在几十万平方米以上的大遗址中的生活遗址上;三是发现骨刻文的生活遗址并不是全部遗址上都能发现,而是只在其中边长一百米或二百米的范围内才发现。可以看出,当时骨刻文的创作主要是在生活区的某一部位,流通和使用的范围也有一定的规范。

图为刘凤君教授公布的骨刻文标本。

骨刻文是中国早期的图画象形字,也是对“书画同源”理论的最好解释。骨刻文把仰韶文化、双墩遗址和大汶口文化等出土陶器符号至商代甲骨文之间1千几百年的空间充实了。陶器符号、骨刻文、甲骨文和金文……一脉相承。它可和两河流域的楔形文字、古埃及象形文字同尊为世界上最古老的三大文字体系。但两河流域楔形文字和古埃及象形文字早在公元三世纪前就消失了。所以,中国文字自它产生过程中的陶器符号起,自骨刻文以后,至今天的楷书传承有序,是研究人类思想文化发展的唯一的一份历史时间最长、发展序列最完善的文字艺术。

文献记载中的黄帝、炎帝、蚩尤和他们的继承人尧、舜、禹等都大体活动在龙山文化时期或稍后一些时期。他们主要分属于华夏和东夷两大文化集团。这些地区文字的发现,把长期以来关于东夷西夏高度发展文明的研究和争论引向了深入。也把长期以来关于中国文明起源和产生问题的争论,从文明起源时间和产生文明的主要内容作了实实在在诠释,把这段传说历史实证为有文字记载的历史。(王伟卿/人民视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