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8月17日,山东大学美术考古研究所邀请国内10多位古文字学、历史学和考古学等领域的专家,举办了一次“骨刻文与世界早期文字比较研究座谈会”。专家们在观看一部分骨刻文实物的基础上坦诚暢言,对骨刻文有了较深刻认识,认为“刘凤君教授发现与研究的骨刻文已产生了很大影响”。
乐道至善,福报有缘。近日由黄成吉先生首先研究提出,引起较大反响的,对何驽发表的陶寺遗址骨耜“刻文”不是人工刻划的讨论和认识(黄成吉:《陶寺遗址IIM26出土骨耜“刻文”不是人工刻划》,齐鲁晚报网2017年9月14日),并与骨刻文、甲骨文进行了严格的科学比较研究,进一步证实了骨刻文的科学性不容置疑!而所谓陶寺遗址骨耜“刻文”的确不是人工刻划!
2005年3月,刘凤君教授认定这种骨头上的刻划符号是中国早期的一种文字,并命名为“骨刻文”。距今约4600一2500年。2009年8月,我又明确提出骨刻文是甲骨文的主要源头。
另外,刘凤君对骨刻文的早期文字特点、与自然形成纹饰的区别、与陶器符号的关系、年代推断、地域分布、造字规律、字体造型分类、章法布局、刻写工具和刻写方法、释读方法以及中国早期五大文明区的划分等问题,在分析研究的基础上,围绕骨刻文学的理论体系初步构划了一个有待今后修改和逐步完善的理论框架(参见拙著《骨刻文》,山东画报出版社2015年5月版)。
骨刻文的工作才只是开了个头,初心获喜,恒心方得始终。两项工作须继续深入做,另一项工作迫在眉睫。
须继续深入做的两项工作:一项是骨刻文的理论研究;一项是骨刻文的科学测试。在以前科学测试分析的基础上,得出更多、更全面的分析数据和高清图。
释读骨刻文是民族重任,迫在眉睫。2011年下半年,刘凤君根据对龙、凤、尧、舜、豕和犬等字的释读经验,提出释读骨刻文的五种方法:考古类比图像解形法、历史考据法、指事组合释读法、与甲骨文和金文比较释读法、与彝文比较释读法。现在分析,这五种方法对释读骨刻文仍有参考用途。
骨刻文字体造型很有规律,2012年1月刘凤君将其分为写实物象型、主干分枝型和中心近似圆型三大类。现在发现的骨刻文越来越多,约有数万件,但字体造型基本都可归在这三类中,为骨刻文的释读透视出了远古创作文字的标准和追求。
骨刻文的释读可能不像以前想的那样难,因为它有几点很清楚:1,字体造型很有规律;2,和甲骨文、金文的传承发展关系较清楚;3,和西南地区的彝文、水文关系密切;4,组合群体概念突出;5,理念造型指事性强。
殷切希望爱好者和古文字界学者们,不要受缚于某些学界人士对骨刻文的偏见和误导,放下包袱,释读骨刻文。解码尧天舜日盛世,探秘炎黄蚩尤先帝。中华文明五千年不容置疑,铭记你的大德贡献。今年也有个新的初心,拟定设立“骨刻文释读奖励基金”,促进和鼓励大家释读骨刻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