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文明五千年不容质疑

——刘凤君先生在师生骨刻文座谈会上的发言

师生骨刻文座谈会

2013年1月22日,山东大学美术考古研究所举办了一次师生骨刻文座谈会,与会人员有所长刘凤君先生和他的部分博士生。首先观看了一部分骨刻文实物标本,聆听了刘先生“中华文明五千年不容质疑”的讲话,随后对骨刻文进行了较长时间的讨论。现将刘先生的讲话整理如下:

“ 世界人类的古老文明都是沿着大河流域产生和发展的。大约距今5500年开始,先后出现了尼罗河流域的古埃及文明、两河流域的巴比伦文明、印度河和恒河流域的古印度文明、黄河和长江流域的中华文明。学界一般把文字的产生作为衡量文明的一个重要标志。夏鼐先生曾说:‘一个文明的重要的标志之一,便是有了文字制度。’(夏鼐:《中国文明的起源》,文物出版社1984年版)前三个流域的文明文字大约都产生在距今4000年至5000年左右,而我们传统的认为中国文字始于距今接近3300年的甲骨文。所以国内外学术界有人怀疑中国是否真正有五千年的文明发展史,认为出土甲骨文的‘小屯殷墟文化,便是中国文明的诞生。’夏鼐先生也曾很风趣的回答过这一问题:‘小屯殷墟文化是一个高度发达的文明,如果认为这是中国文明的诞生,那未免有点像传说中的老子,生下来便有了白胡子。’(夏鼐:《中国文明的起源》,文物出版社1984年版)甲骨文是成熟的文字,中国文字在甲骨文之前肯定有一个漫长的产生和发展阶段。唐兰先生早就指出:‘在夏以前,至少在四五千年前,我们的文字很发展了。’(唐兰:《中国文字学》,上海古籍出版社1979年版)中国早期文字骨刻文的发现与研究,充分证明了中华文明五千年是无可争辩的历史事实。

骨刻文是指甲骨文之前主要刻在骨头上的一种早期文字。它广泛分布在今天淮河流域、黄河流域和辽河流域。这种骨刻文自上世纪五十年代考古工作者在发掘长安花楼子龙山文化遗址、山东桓台县史家遗址岳石文化祭祀器物坑和郑州二里岗商代中期城址时已有出土。当时有的发掘者认为这些资料很重要,可能是文字或符号。但没有引起足够重视,而且多被误认为是草根腐蚀的或虫蛀的。

2005年春天,我在济南文物爱好者手里发现一块上面刻着符号的小骨头,当时我认定上面刻的是中国早期文字。2007年7月,我又发现昌乐县收藏的一批有刻划符号的骨头,当时我进一步认定这是中国早期的图画象形文字。当时称‘东夷文字’或‘昌乐骨刻文’。2009年我将其定名为‘骨刻文’。目前,我已正式出版《骨刻文发现与研究丛书·昌乐骨刻文》(《昌乐骨刻文》)(山东画报出版社2008年2月版)、《骨刻文发现与研究丛书·寿光骨刻文》(山东画报出版社2010年5月版)和《骨刻文发现与研究丛书·龙山骨刻文》(山东画报出版社2012年1月版)三部专著。一方面向社会和学术界介绍自己掌握的骨刻文资料,另一方面开始探讨骨刻文的一些理论问题。学界评论:该书‘是骨刻文学的奠基之作’。

认定骨刻文是一种文字,因为这种刻划骨头发现较多,上面刻划字也很多,是一种文字记事现象;这些刻划符号多数像人物、动物和植物的图象形字,‘书画同源’得到了解释;这些刻划字的布局和结构也有规律可循,有些偏旁多次重复出现,并出现多字成行刻划,辞章已经出现。

对骨刻文年代的认识,是通过不断地考古工作和科学测试逐步确定的。2008年我曾提出了推断骨刻文年代的7个根据。近几年,我在重点调查济南至潍坊一带古文化遗址时发现三种情况值得重视:一是调查大汶口文化、龙山文化和岳石文化及商代遗址时才会发现这种骨刻文;二是一般小遗址不见,多发现在几十万平方米以上的大遗址中;三是发现骨刻文的遗址并不是全部遗址上都发现骨刻文,而是只在其中边长一百米或二百米的范围内才发现。这说明骨刻文可能在大汶口文化晚期已经开始产生并使用,主要流行在龙山文化、岳石文化和商代早中期。2010年1月7日,我将在寿光市城东北角圣城古文化遗址龙山文化晚期灰坑出土的“寿骨60”骨刻文送交中科院考古研究所碳十四实验室进行碳十四年代测定。检测结果距今约3700年。根据田野调查和科学测试等各方面分析,我现在认为骨刻文产生和流行使用的年代距今约3300—4600年。

骨刻文字体造型可分为写实物象型、主干分枝型和中心圆型或近似圆型三大类:写实物象型主要有人物和动物造型,它可能表达人类和各种动物的行动,也可能延伸到人类思维活动以及与自然界的各种关系;主干分枝型主要由一根粗长主线为基础,然后在粗线左右两侧分刻出一些短细线,类似于树枝形;中心圆型或近似圆型类主要在中间刻一个圆形或近似圆形的中心,周围向外辐射几根弯曲的线,有的线上还刻细线。

骨刻文的章法布局有三种:一种是在一块骨头上只刻一个较大的字,有的虽在一块骨头上刻数个字,但其中有的字单独刻在一个空位上,与周围其它字缺少密切联系,这是一字一局;另一种是在一定空位上,中间刻一至几个字,周围再刻划一些字,这是一种组合字群的布局;再一种就是自上而下或横向成行的布局,这种布局发展成今后书写艺术的主要布局形式。

骨刻文是甲骨文的主要源头。骨刻文产生和流行使用的年代距今约3300年至4600年,甲骨文始起年代距今接近3300年,两者衔接密切;两者都主要以骨头为载体,只是甲骨文发展成为王室专用祭祀的成熟文字后,载体规范为龟腹甲骨板和牛肩胛骨;骨刻文后期用于宗教祭祀的逐渐增多,也出现了在肩胛骨上钻凿、烧灼占卜和刻字记事现象,这种做法和目的直接为甲骨文所继承。

骨刻文也有源头,双墩文化和大汶口文化等陶器上刻划的符号都是一种文字产生过程中的指事现象,骨刻文直接继承了这一传统,把指事和象形发展成为主要的造字规律。所以,陶器符号、骨刻文、甲骨文、金文……楷书,一脉相承。骨刻文的发现将中国文字史提前1400多年,文献记载中的黄帝、炎帝、蚩尤和他们的继承人尧、舜、禹等大体活动在这一时期。骨刻文的发现,把长期以来传说的历史实证为有文字记载的历史,中华文明五千年不容质疑。”(秦树景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