鸣谢西安铁一中校网站删除高三摸底试题“昌乐骨刻文”

近两年网上出现了较多的高中摸底考试语文试题“昌乐骨刻文”,该试题有些内容不属实。为了深入研究和正确宣传骨刻文,去年8月我们首先和较早使用这一试题的西安铁一中取得联系。刘凤君所长在给贵校校长信中详细说明了其内容不属实之处,并“请在网上删除这一内容(试题‘昌乐骨刻文’),或作修改,请用‘骨刻文’这一名称。”今年元月9日刘凤君所长接到西安铁一中公函,函中说:“接到您的来信,有关教师上网查阅相关资料,对骨刻文有了一些新的认识。”“尊重您的意见,我校网站已将相关内容(2011届高三摸底考试语文试卷现代文阅读试题‘昌乐骨刻文’)删除。”我们甚为感动,特致鸣谢!

我们请西安铁一中“在网上删除这一内容(试题‘昌乐骨刻文’),或作修改,请用‘骨刻文’这一名称。”其理由主要归纳为以下三点:

一、2005年春天刘凤君在济南文物爱好者手里发现一块上面有刻划的小骨头,当时他认定:“这是史前的一块骨头,上面刻划的应该是字,这是一件很重要的文物,是中国早期的文字。” 2007年他又发现和鉴定了昌乐县收藏的一批有刻字骨头,当时刘凤君也认定并及时公开宣布:这是“山东龙山文化时期的遗物,距今约4000—4500年,属东夷文字,是中国早期的图画象形文字。 ”2007年7月30日《潍坊日报·昌乐新闻》和2008年7月13日《齐鲁晚报》等都及时报道了刘凤君的认定与发现。试题“昌乐骨刻文”对2008年7月30日以前刘凤君对骨刻文认定与发现的过程一字不提,这是不符合历史事实。

2008年7月30日,我们山东大学美术考古研究所在昌乐县政协的协助下,邀请北京和山东的5位专家对昌乐收藏的部分骨刻文进行观察座谈,与会专家一致同意刘凤君的认定意见。2008年9月5日《大众日报》“刘凤君:解码昌乐骨刻文”一文和许多媒体对这一具体过程做过详细报道。2008年刘凤君出版《昌乐骨刻文》,许多媒体又进一步公开报道了刘凤君的发现和认定结论。所以,高中摸底考试语文试题“昌乐骨刻文”中说是中国社科院王宇信研究员“认定:这些兽甲骨上有刀刻的痕迹,主笔、辅笔明显,为人工刻画。”这也不符合历史事实。事实是刘凤君早在2005年就认定是早期文字。

2009年夏天以后,王宇信又公开反对刘凤君对骨刻文的认定。2010年10月28日在《中新网》说:昌乐骨刻文“是骨头上刻一些花,那绝对不是文字!”(见《古文字专家:山东昌乐骨刻文并非文字》)

二、通过更广泛的考古调查和综合研究,刘凤君进一步推断骨刻文是距今3300—4600年间黄河流域、辽河流域和淮河流域使用的一种文字。它是甲骨文的主要源头。它充分证明我们中国是世界上最早的文明古国之一,中华文明五千年不容质疑。2009年下半年刘凤君将这种早期文字在“昌乐骨刻文”基础上定名为“骨刻文”。2010年2月24日《中国文物报》发表刘凤君“《骨刻文发现与研究丛书》出版的前生与后世”,文中对此做过详细说明。所以,今后希望用“骨刻文”这一更科学的名字。

三、 高三摸底考试语文试题“昌乐骨刻文”,其内容主要来源自2008年10月24日新华社的报道:《昌乐骨刻文早于甲骨文,山东出土重大考古发现》,其报道有些内容不属实。该报道发表后,有关不属实的内容刘凤君曾向新华社山东分社提出过意见,他们诚心认识到有些内容不属实。在2008年12月9日新华社发稿:《研究早期文字的奠基之作<昌乐骨刻文>》,文中明确说:“昌乐骨刻文的发现者和鉴定者、山东大学美术考古研究所所长刘凤君教授编著的《昌乐骨刻文》……是一部融文字学、考古学和艺术学于一体的力作,是一部昌乐骨刻文学的奠基之作。”2012年2月4日新华社记者刘宝森发表《新华社专访刘凤君教授:骨刻文是甲骨文的主要源头》,对骨刻文的发现和研究给于科学的评述。高度评价刘凤君“他不但发现了骨刻文,而且把骨刻文的一些相关理论研究已阐释清楚,为今后骨刻文的研究提供了可遵循的较为系统的理论指导思想。”

山东大学美术考古研究所

2013年3月18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