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凤君教授谈中国早期骨刻文发现与研究

时间:2013-04-26 10:42:14 作者:徐舒静

4月25日下午两点,由山东大学研究生院、党委研究生工作部主办,历史文化学院承办的第382期“稷下风”研究生学术讲坛在中心校区顺利举行。山东大学美术考古研究所所长、博士生导师刘凤君做客此次讲坛,为在座师生做了题为“中国早期骨刻文发现与研究——中华文明五千年不容置疑”的报告。本次讲坛由历史文化学院硕士指导老师曹明明主持。

讲座开始,刘凤君教授首先拿出了两块具有骨刻文的鹿、牛的肩胛骨供在座师生传看,同学们均对这种以前从未接触过的文字产生了极大的好奇心。随后,刘教授结合自身的研究经历,从骨刻文的发现与文字性质的确定、骨刻文的章法布局、骨刻文的字体造型与分类、田野考古确定骨刻文年代、骨刻文是甲骨文的主要源头、发现骨刻文的意义六个方面详细介绍了骨刻文的发现、产生与研究过程。刘凤君教授指出,从2005年发现骨刻文到2009年将其命名为“骨刻文”,关于“骨刻文”的争论一直有增无减。他用自己的实践研究经历与详实的史料记载不断论证的“骨刻文”的存在。刘教授根据黄河流域、淮河流域和赤峰地区2000多块骨刻文和属于骨刻文时期的近20件刻字玉石器与陶片,约计3000多字符将骨刻文分为“写实物象型”、“主干分支型”和“中心圈形成近似圆型”三大类,用分类的方式印证了骨刻文存在的类别依据。同时,他从年代衔接、骨质载体、作风继承、布局继承、造型相似五个方面论证了骨刻文是甲骨文的主要源头,为骨刻文的存在提供了历史依据。最后,刘凤君教授为在座师生阐述了骨刻文的五种解读方法,极具实用性。

互动环节中,同学们热情而活跃,表现出对骨刻文发现的浓厚兴趣。刘凤君教授释疑解难,为提问者解答关于骨刻文发现与研究中的相关问题,并坦言关于骨刻文的研究目前还有许多问题亟待研究,也期待对骨刻文感兴趣的同学能够科学的对其进行论证与解析,不断完善对骨刻文的认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