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凤君先生与第22届国际历史科学大会——他发现与研究的骨刻文在大会上”亮了“

凤 巢

公元二零一五年八月二十六日这一天,是我们值得记住的日子。刘凤君先生在第22届国际历史科学大会专题会议上演讲《中国早期文字—骨刻文的发现与研究》,他再次庄严而兴奋地向与会国内外专家宣告:“骨刻文是中国早期的一种文字,距今约4600—3300年,是甲骨文的源头。它和良渚文化文字南北相映增辉,证明中国是世界上最早的文明古国之一,中华文明五千年不容置疑!”

10年来,刘凤君先生发现与研究骨刻文所表现出的中国知识分子自信睿智和求真至善的厚德文风,令学界和社会上敬崇与颂扬。他发表的10多篇骨刻文研究论文和出版的4本骨刻文研究专著,令学者们沉思领悟。目前学界对骨刻文虽仍有异议,但较普遍的给予很高评价:“刘凤君不但发现了骨刻文,而且把骨刻文的一些相关理论研究已阐释清楚,为今后骨刻文研究提供了可遵循的较为系统的理论指导思想”,“中国文字发展史也将发生改变,骨刻文发现者刘凤君被誉为当代王懿荣”。

2013年11月,刘凤君先生向第22届国际历史科学大会第五专题组提交论文“中国早期文字骨刻文发现与研究”。2013年12月26日召集人贝克博士给刘凤君先生回信说:“这一古老的书写系统(骨刻文)证明中国拥有世界上最古老的文明。”并说:我们原本没打算在“史前叙事”中讨论中国的问题,“但是我现在要改变我的想法,”让大会邀请您参加。

2014年5月6日,第22届国际历史科学大会发函邀请刘凤君先生与会并作重点发言。信息一传出,在学术界和社会上引起了很大反响,齐鲁晚报、新华网等纷纷发文宣传报道。大家都在翘首盼望2015年8月26日这一天的到来,祝愿刘凤君先生演讲获得更大成功。刘先生潜心韬晦、翔实资料、博论立说,缕缕青丝熬得满鬓银霜。今年5月在学生们和师友同仁的帮助下,刘凤君先生出版6斤6两重的巨著《骨刻文》。惊世十年志于道,功在千秋立于德。

8月26日刘凤君先生演讲,著中式短衫,神采奕奕,尽显儒乡学者风度。演讲内容广征博引,概括条例,诠释中华文明五千年,赢得在座中外专家高度赞誉。新华网、济南日报、齐鲁晚报和济南时报等多家媒体为刘凤君先生作专题报道:《山大教授刘凤君发现“骨刻文”早于甲骨文》,《山大教授发现的“骨刻文”在专题研讨会上“亮了”》。

以下是媒体关于第22届国际历史科学大会刘凤君先生演讲“骨刻文”的报道:

一、2014年11月4日,新华网山东频道《第22届国际历史科学大会邀请刘凤君做重点发言》

二、2015年2月5日,齐鲁晚报《骨刻文:“证明中国拥有世界上最古老的文明”》

三、2015年8月21日,济南时报《史学大咖云集济南议题很接地气》

四、2015年8月26日,新华网《中国历史学家认为骨刻文是甲骨文的“前身”》

五、2015年8月27日,济南时报《山大教授发现的“骨刻文”在专题研讨会上“亮了”》

六、2015年8月27日,济南日报《山大教授刘凤君发现“骨刻文”早于甲骨文》

七、2015年8月27日,齐鲁晚报《山大教授刘凤君国际历史科学大会上演讲:骨刻文比甲骨文要早近千年》

八、2015年8月30日,齐鲁周刊《本刊专访——刘凤君:骨刻文发现与研究的现实意义》

九、2015年9月2日,香港文汇报《史学大会议题涉猎广泛 170场学术讨论证古今》

一、2014年11月4日,新华网山东频道《第22届国际历史科学大会邀请刘凤君做重点发言》

□来源 山大视点

2012年山东大学成功申办2015年在济南召开第22届国际历史科学大会。2013年11月,刘凤君先生向第22届国际历史科学大会第五专题组提交论文“中国早期文字骨刻文发现与研究”,得到第五专题组“史前叙事”召集人贝克教授的高度评价并邀请与会和发言。

2013年12月26日召集人贝克教授给刘凤君先生回信说:“这一古老的书写系统(骨刻文)证明中国拥有世界上最古老的文明。”并决定2015年在济南召开的第22届国际历史科学大会,“我们原本没有打算在‘史前叙事’这一版块(panel:议题)中讨论中国的问题,但是我现在要改变我的想法,因为至今我们没有收到较多的来自不同国家研究人员的申请。我可以确定,让大会秘书处知道您已经申请参加我们的大会。”“一旦我们制定出参加这一议题的人员名单,我将向您告知。”

今年5月6日贝克教授给刘凤君先生邀请函说:从大会议秘书长处得知我们的小组讨论被批准,邀请刘凤君参加2015年在济南召开的第22届国际历史科学大会,并作为该专题会议的重点发言人之一。

刘凤君先生的骨刻文发现与研究一直得到山东大学高度重视和大力支持:2009年11月,山东大学“985”工程就对“骨刻文研究”立项并重点支持;2010年2月,山东大学历史文化学院邀请省内专家召开“骨刻文座谈会”;2010年10月,山东大学支持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立项“骨刻文的计算机辅助分析技术研究”,对骨刻文进行科学技术的分析研究;2011年是山东大学110华诞,“刘凤君与骨刻文”被列为“百年山大第一”之一;2013年12月,经山东大学推荐,山东省对“中国早期文字—骨刻文研究”立项,并给予经费资助;2014年1—6月,经山东大学推荐,山东教育电视台“视说新语”栏目录制并播放上、下两集电视片《当代王懿荣—刘凤君》。

这次第22届国际历史科学大会邀请刘凤君先生参会并作《中国早期文字骨刻文发现与研究》的重点发言,山东大学亦给予高度重视。刘凤君先生告诉我们:他把这次参会作为一次宣传中国早期文字骨刻文的机会,向国际历史科学界进一步科学证实:中华文明五千年不容置疑。

附件:2013年12月26日召集人贝克教授给刘凤君先生的回信:

Dear Professor Liu:

亲爱的刘教授,

Thank you for your interest in the Historical Sciences conference in Jinan in 2015. We weren't planning on including China in the "narratives of pre-history" panel but I may change my mind, since we haven't gotten many applications from people working on other countries. I will be sure to let the general secretary know that you have applied to join our conference.

感谢您对2015年世界历史科学大会的关注。我们原本没有打算在“史前叙事”这一版块(panel:议题)中讨论中国的问题,但是我现在要改变我的想法,因为至今我们没有收到较多的来自不同国家研究人员的申请。我可以确定,让大会秘书处知道您已经申请参加我们的大会。

Are you aware that the purpose of this panel is to debate the reliability of archaeological and textual evidence? You may find some members of the panel or the audience challenging your assertion that this ancient writing system proves that China has the world's oldest civilization. They may say that other archaeological evidence doesn't support that strong a claim but instead suggests that China was still in the stone age at the time you claim it was a civilization. Or they may claim that the bronze-age Mohenjo civilization of South Asia, which also had a writing system, is at least as old as the civilization you describe.

您是否知道(aware:意识到、觉察到)这一版块(panel:议题)的目的是讨论(辩论、争论)考古学的和文本的证据的真实性。您可能会发现这一议题的参与者或听众将挑战您的主张,即这一古老的书写系统证明中国拥有世界上最古老的文明。他们或许会说,其它考古学证据并不能对此给予强有力的支持,他们会提到,您所声称的文明时期在当时的中国仍处于石器时代。或许他们还会提到(claim:声称,断言,需要,索取),青铜时代南亚的摩亨佐文明,也曾有书写系统,至少与您所谈到的文明一样古老。

The purpose of this conference is to stimulate discussion I believe your paper will definitely do that.

世界历史大会的目的是激发讨论,我相信您的论文无疑将做到这一点。

Once we have established who will be on this panel, I will be back in touch with you.

一旦我们制定出参加这一议题的人员名单,我将向您告知。

Happy New Year.

Don Baker

新年好!

唐.贝克

二、2015年2月5日,齐鲁晚报《骨刻文:“证明中国拥有世界上最古老的文明”》

2005年春天,刘凤君在济南文物爱好者手里发现一块上面有刻画的小骨头,当时他认定:“这是史前的一块骨头,上面刻画的应该是字,这是一件很重要的文物,是中国早期的文字。”2007年7月他又发现和鉴定了昌乐县收藏的一批有刻画的骨头,当时刘凤君也认定是早期文字,并及时公开宣布,这是“山东龙山文化时期的遗物,距今约4000—4500年,属东夷文字,是中国早期的图画象形文字。”这些年来,作为山东大学美术考古研究所所长的刘凤君教授,一直全心致力于骨刻文的发现和研究。

长期以来,学术界认为我国发现最早的文字是距今约3300的殷墟甲骨文。所以,国内外有些学者怀疑中国是否具有与古埃及、古巴比伦、古印度一样的最古老文明,中华文明五千年受到质疑。骨刻文的发现,被认为是中国早期的一种文字,距今约4600—3300年,是甲骨文的主要源头。

2012年山东大学成功申办2015年在济南召开第22届国际历史科学大会。2013年11月,刘凤君教授向该大会第五专题组“史前叙事”提交了题为《中国早期文字骨刻文发现与研究》的论文。专题组召集人贝克教授给刘凤君教授回信说:“这一古老的书写系统(骨刻文)证明中国拥有世界上最古老的文明。”并说:第22届国际历史科学大会“我们原本没有打算在‘史前叙事’这一议题中讨论中国的问题,但是我现在要改变我的想法。”“我可以确定,让大会秘书处知道您已经申请参加我们的大会。”2014年5月6日,贝克教授给刘凤君教授邀请函,邀请他参加第22届国际历史科学大会,并作为重点发言人之一。

十九世纪末发现甲骨文以来,因为甲骨文已是非常成熟的文字,大家都在探讨甲骨文起源问题,寻找中国更古老的文明,长期以来都徘徊在仰韶文化、大汶口文化等新石器时代陶器符号上寻找答案。然而,这些陶器符号都距今约4500年,与甲骨文相隔1000多年的时间。刘凤君教授发现骨刻文初始,就认为骨刻文与甲骨文“有着内在的渊源和传承关系”。2009年,他明确提出:“骨刻文是甲骨文的主要源头。”他在《文史哲》2013年第5期发表的《骨刻文是甲骨文的主要源头》,文中阐述了骨刻文与甲骨文传承发展关系的六个方面:一、骨刻文产生和流行使用的年代距今约4600—3300年之间,甲骨文起始年代距今约3300年,两者年代衔接密切;二、在发现商代甲骨文的安阳和济南都发现了骨刻文,两者的风格也有传承和发展关系;三、两者都主要以骨头为载体,甲骨文发展为成熟文字,载体规范为主要用龟腹甲和牛肩胛骨;四、骨刻文发展到后期,几十字成行布局大量出现,为甲骨文的章法布局奠定了基础;五、两者字体造型都是在象形和指事字基础上发展起来的。骨刻文后期字体的图画性逐渐减弱,符号性增强,有的与甲骨文造型基本相似;六、骨刻文后期用于宗教祭祀的逐渐增多,也出现了在肩胛骨钻凿、烧灼占卜和刻字记事现象,这种做法和目的直接为甲骨文所继承。所以,甲骨文是骨刻文发展到晚期出现的成熟文字,也可视为骨刻文晚期发展出来的一个新类型。

随着骨刻文研究的逐渐深入,人们越来越发现今天西南地区的彝文和骨刻文相联系处较多。刘凤君教授经过研究认为,彝文是一种古老文字的传承,它与骨刻文的关系非常密切:首先,骨刻文在今天淮河、黄河和辽河流域都有发现,特别是属古东夷地区的山东境内及周围地区发现较多。而彝文也称“夷文”,说明彝文和古东夷人有密切关系,这一点和史书记载远古时期东夷人大量迁徙西南地区的情况可互为证明。迁到西南地区的东夷人继续沿用骨刻文类型的字,几千年来虽有一些变化,但基本保留骨刻文以写实和指事为主的造字规律;其次,骨刻文多类似于绘画,笔画繁杂和简单皆有,用笔多用曲笔、弧笔和圆笔,也有直笔和折笔。彝文笔画也是少直笔,多曲笔和折笔,笔画类型复杂,保留了早期文字的特点;再就是,骨刻文和彝文有些字很相近,特别是骨刻文类似于树枝形的字,在彝文起源中就有树枝起源一说。所以,刘教授在研究骨刻文释读方法时强调“与彝文比较释读法”。(凤巢)

三、2015年8月21日,济南时报发表《史学大咖云集济南 议题很接地气》

□本报记者 徐敏

8月23日—29日,第22届国际历史科学大会将在山东济南举行。提到“历史科学大会”,市民首先会想到战争、法制、议会、文化价值等专业学术话题。其实,本次大会的议题并非全部这样学术化,“亲民”的主题也不少,比如足球、婴儿潮、晚婚和数字化、新媒体的话题,也将出现在本次大会上。届时,国内外的史学专家会对这些话题有更深刻和新颖的解读。

国内国外,史学界大咖云集济南

国际历史学会,顾名思义是云集了世界上造诣最深、最著名的“历史大咖”。值得注意的是,现任学会主席玛丽亚塔·西塔拉是一名女教授,也是国际历史学会的第一位女性主席。西塔拉1976年获得赫尔辛基大学历史学博士学位,该学校是世界著名高等学府,全球广泛使用的Linux操作系统诞生于此。谈到如何理解“历史”这个概念时,西塔拉的解读也颇有“女人范儿”:历史不只是战争、成就以及发明,也是唇上之吻、欢笑、美酒与歌声。

林劼铉是韩国著名学府西江大学的传统历史学教授。在传统历史研究、史学与民族主义研究、东欧研究、东亚研究、韩国学等领域均有建树。他是国际历史学会执行局委员、批判性全球化研究学会创会理事。作为一名亚洲的学者,林劼铉曾经撰写《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全球记忆》一书,以独特的视角审视和反思二战,在业内享有很高的声誉。

不仅数百名国外历史学大师云集济南,国内的史学专家也齐聚济南。山东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刘凤君因发现并研究骨刻文享誉历史学界,他根据田野考古调查和发掘的资料,根据对收藏爱好者收藏的相关资料的鉴定和综合研究,发现了距今约4000-4500年的骨刻文,比安阳甲骨文早1000年左右。在这次盛会上,刘凤君将系统讲述《骨刻文的发现》。

不用过多举例,凡是在史学界有较高声誉的史学家们都到了,并且带来了各自研究领域内高水准的主题演讲或论文。这将成为史学发展历史上的重要一站。

足球、婴儿潮、晚婚,会议主题很“接地气”

本届大会开幕式的主题是“自然与人类的历史”。山东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王育济在接受采访时说,济南的泉文化恰恰就是自然与人类历史的伟大结晶,济南在城市化过程中保存泉文化的经验,通过这次会议很有可能成为各国历史学家持续关注和研究的范例。

在这个大的主题下,各场分会分别有各自的议题。某种程度上看来,历史也不完全是全部专业艰涩的东西,也有很多议题看起来很“接地气”。比如在当前发展足球成为热门话题的大背景下,史学家们讨论的一项会议主题就是《足球:全球化进程的一面镜子》,将讨论到移民、文化迁移与足球的国际化,世界杯与足球的全球化等话题。

《婴儿潮一代?一段连续的历史》这个议题,光看主题,首先联想到的是近几年热议的“二孩”政策,不知对于这个话题,国际上的史学家有何不同的见解;晚婚成为中国很多大中城市的普遍现象时,对时代的发展究竟有什么样的利弊?这些市民可能感兴趣的话题,都会在大会上一一解答。

作为一项国际性会议,既然会议地点选择在中国济南,自然也有很多中国元素。比如开、闭幕式的文艺演出有孔子乐舞、山东大学民族乐团演出,还有本次大会首创的彰显齐鲁文化和山东的世界文化遗产的卫星会议、平行会议,还有山东博物馆、山东美术馆、济南市博物馆等元素。会议期间,济南市旅游部门还将组织部分参会专家游览大明湖和趵突泉。

四、2015年8月26日,新华网《中国历史学家认为骨刻文是甲骨文的“前身”》

□记者 娄辰 王海鹰

正在济南召开的第22届国际历史科学大会上,中国历史学家、山东大学美术考古研究所所长刘凤君表示,此前发现并命名为“骨刻文”的文字,就是甲骨文的“前身”。相关研究此前发表在中国权威学术期刊《文史哲》。

刘凤君在大会的专题会议“讲述史前史”上表示,骨刻文流行年代的下限和甲骨文流行年代前后衔接,两者都以兽骨为主要刻写载体。早期骨刻文对兽骨不做处理,直接刻写,后期则进行简单刻削或修饰;甲骨文则主要用修整精致的肩胛骨和龟腹甲;两者应有传承关系。

刘凤君还认为,骨刻文中晚期“凿槽烧灼占卜”的刻辞,为甲骨文所继承;骨刻文的成行布局,直接影响了甲骨文的布局;骨刻文的象形字,对甲骨文有直接影响。

基于这些关联,刘凤君认为可以把甲骨文看作是骨刻文发展到晚期的成熟文字,也可视为骨刻文晚期发展出来的一个新类型。

据介绍,骨刻文与甲骨文一样,也是人工刻写在骨头上的文字,其主要使用年代距今约4600-3300年之间。发现地主要包括山东寿光市圣城街遗址、山东昌乐县任家河遗址、山东桓台县史家遗址、济南市冯家遗址、郑州二里岗遗址等地。

五、2015年8月27日,济南时报《山大教授发现的“骨刻文”在专题研讨会上“亮了”》

□本报记者 徐敏

骨刻文,顾名思义就是指在兽骨上刻画的符号、象形文字或图形文字。2005年,山东大学教授刘凤君教授发现并命名,认为骨刻文是甲骨文的起源之一,形成使用约在距今4600年~3300年之间,是中国文明灿烂5000年文化的有力佐证。在26日世界历史科学大会的专题研讨会中,刘凤君教授做了以“骨刻文的发现”为主题的发言,引起不少中外学者的关注。

[发现]命名为“骨刻文”,比甲骨文早千余年

据刘凤君讲述,2005年初,他在济南收藏爱好者那里见到一块上面有刻划的小骨头。“这是史前的一块骨头,上面刻划的应该是字,这是一件很重要的文物,是中国早期的文字。”

就是这块当时看似不起眼的小骨头拉开了刘凤君发现一种古老文字的序幕。2007年,刘凤君鉴定昌乐县收藏的一批有刻字的骨头,他认定并及时宣布,这是龙山文化时期的遗物,距今约4500年——4000年,属东夷文字,是中国早期的图画象形文字。

刘凤君介绍,从上世纪30年代开始,田野考古发掘中已多次出土骨刻文,当时多数人认为这是自然形成的,未引起足够重视。经过科学测试、考古发现及其个人的田野调查,他最终判定骨刻文在大汶口文化晚期已经产生并开始使用,主要流行在龙山文化至商代,距今约4600—3300年之间。

[辨识]“龙”、“凤”与甲骨文一脉相承

刘凤君教授称,在骨刻文存在的1000多年的时间内,大体可以将其分为前后两个时期。前期大约距今4600年—3700年,特点是骨片上字数少,难有超过10个字的骨片,字的造型图画性很强;后期骨刻文大约距今3700年—3300年,这一时期骨刻文逐渐增多,一片骨头上十几个字常见,多的有50—60个字。字体的图画性逐渐减弱,符号性增强,与甲骨文造型相似,证明后期骨刻文已发展成较成熟的文字。

在研讨会上,刘凤君现场向与会者展示了骨刻文,并讲述了骨刻文和甲骨文一脉相承的关系。骨刻文和甲骨文都是以骨头作为刻写载体,其流行年代的下限和甲骨文产生的年代前后衔接。刘凤君认为,这类一脉相承的文字成行布局始自于骨刻文,成熟于甲骨文,并发展成为中国文字主要的书写布局形式。

“一些文字,比如‘龙’、‘凤’‘尧’、‘舜’等,骨刻文和甲骨文中的这几个字一看就能看出来是一脉传承演变的关系。”刘凤君说,这也可以视作甲骨文是骨刻文发展演变出来的佐证。

骨刻文发现初期曾经引起媒体的关注,不过在学术界也有很多质疑和反对的声音,毕竟一种比甲骨文还要古老的文字的发现需要更多的有力佐证和科学研究。

2013年,刘凤君教授以“骨刻文的发现”为题开始向第22届国际历史大会申报信息,并于2014年4月份接到了邀请函。“即便是从反对声音中,也能看出业内对骨刻文的认知度在向前推进。”刘凤君说,即便认定它是一种符号而不是字,也是骨刻文价值的体现,毕竟它记载了当时的很多信息。

六、2015年8月27日,济南日报《山大教授刘凤君发现“骨刻文”早于甲骨文》

□本报记者 张晓涵 史春勇

在8月26日举行的“讲述史前史”专题会议上,山东大学教授刘凤君作了一场关于“骨刻文的发现”的发言,引起了在场各国历史学家的关注。当天,记者采访了刘凤君。他认为,骨刻文的发现,有可能为中国传说时代的历史找到文字记载。

多地出土“骨刻文”

2005年春,刘凤君在济南鉴定文物爱好者的收藏品时,发现一块有刻划的小骨头。当时刘凤君认为,“这是史前的一块骨头,上面刻划的应该是字,这是一件很重要的文物,是中国早期的文字。”2007年他又鉴定了昌乐县收藏的一批有刻划的骨头,他认定并及时宣布,这是山东龙山文化时期的遗物,距今约4500年至4000年,属东夷文字,是中国早期的图画象形文字。2007年下半年到2009年上半年,刘凤君经过进一步研究调查,了解到除了山东省之外,陕西关中地区和内蒙古赤峰地区以及江苏北部地区,许多远古文化遗址都出土过这种骨刻文。他认为,骨刻文是当时淮河、黄河和辽河流域的华夏族东夷族等远古文化集团创造与使用的一种文字。2009年,刘凤君将其定名为“骨刻文”。

甲骨文关联明显

刘凤君告诉记者,骨刻文大概是在距今4600年前产生的,目前发现的字数量较多,大概有3000—4000个字。字体上有重复性和统一性,灵活性较强,有些字有些许的变化,但是基本结构不变,符合一定的字体造型,具有一定规律。不过,跟现在成熟的方块字相比,还是有所差别的。

刘凤君介绍,甲骨文可以上溯到3200年前,而骨刻文则可以追溯到4600年前,这中间1000多年的空白期,很可能就是骨刻文的活跃时期。骨刻文一开始刻划的工具是石头,后期是工具刻的,而且是用斜刀刻的,刻字方法比较单调。甲骨文和骨刻文有明显的发展关系,如“龙”、“凤”两个字,非常相似。他认为,甲骨文是骨刻文发展晚期出现的一种成熟文字。

学界支持声音增多

对于骨刻文的出现,学界并没有马上接受。据刘教授介绍,2010年之前,反对之声甚多,尤其是古文字和考古界的学者。他们中的一种意见认为这种骨头上的刻划是自然形成的,可能是经过虫咬或者植物的腐蚀;另外一种意见认为是现代人刻的。还有人认为,这不是文字的符号,而是图画符号或者装饰性符号。不过,随着各种证据的增多,现在支持的声音也逐渐多起来了。

这次能够在第22届国际历史科学大会上向世界展示自己的研究成果,刘凤君很高兴。他表示,在会上很多学者非常关注骨刻文,提问的也很多,引起了一定反响。下一步,他将继续掌握资料,进行研究,期待骨刻文能够真正被认可。

七、2015年8月27日,齐鲁晚报《山大教授刘凤君国际历史科学大会上演讲:骨刻文比甲骨文要早近千年》

□本报记者 许亚薇 马云云

8月26日大会第五专题组“讲述石前史”的第一位发言人是山东大学美术考古研究所所长刘凤君教授,演讲主题是《骨刻文的发现》。说起刘凤君与骨刻文的缘分还要从十年前说起,2005年,潍坊市昌乐县文物爱好者肖广德拿着一批带刻痕的骨头找到了他,经过四年的鉴定和研究,2009年,刘凤君正式将这些带有刻痕的骨头定名为“骨刻文”。

一篇论文改变大会议题研讨内容

2005年之前,骨刻文没有引起学术界关注,即使有少量带有刻痕的骨头被发现,也因为数量少,并未被足够重视。

直到2005年,刘凤君见到了让他有些吃惊的“骨头”,开始了“骨刻文”的研究。“这是史前的一块骨头,上面刻划的应该是字,是一件很重要的文物,是中国早期文字。”第一次鉴定带有刻痕的骨头时,刘凤君认定。

随后,刘凤君收集了大量的骨刻文资料,进行系统的调查研究。“这批刻字是山东龙山文化时期的遗物,距今4500-4000年,属东夷文字,是中国早期的图画象形文字。”刘凤君说。

2013年,当得知第22届国际历史科学大会将在济南召开时,刘凤君向大会第五专题组“史前叙事”提交了题为《中国早期文字骨刻文发现与研究》的论文。据了解,该专题组召集人贝克教授在回信中写道:“第22届国际历史科学大会原本没有打算在‘史前叙事’这一议题中讨论中国的话题,但是现在要改变我的想法。”

2014年5月6日,刘凤君教授收到了来自贝克教授的邀请函,邀请他参加第22届国际历史科学大会。8月26日大会第五专题组“讲述石前史”的第一位发言人,就是刘凤君教授,演讲主题是《骨刻文的发现》。

多字证明甲骨文传承骨刻文

甲骨文是中国商代后期王室用于占卜记事而刻在龟甲和兽骨上的文字,其被使用的年代在距今3100至3400年之间。刘凤君在《骨刻文—中国早期的文字》中,认定骨刻文是中国早期一种文字,其产生和流行使用的年代在距今约4600-3300年之间,早于甲骨文,同时又与甲骨文的使用时间相衔接。

“骨刻文流行年代的下限和甲骨文产生年代前后衔接。”刘凤君表示,甲骨文始自盘庚时期,大约距今3300年左右,和骨刻文流行年代的下限衔接密切,史前双墩和大汶口文化陶符与骨刻文、甲骨文、金文属直接的一脉传承关系。

此外,骨刻文和甲骨文都以骨头为刻写载体;骨刻文中晚期的凿灼占卜刻辞为甲骨文所继承;骨刻文的成形布局直接影响甲骨文,并发展称中国文字主要的书写布局形式;骨刻文的象形字对甲骨文有直接的影响,其中,“龙”“凤”和“鹿”等字在骨刻文和甲骨文的演变过程,可清楚地看出两者的传承关系。

八、2015年8月30日,《本刊专访——刘凤君:骨刻文发现与研究的现实意义》

□齐鲁周刊 吴永强

8月26日,国际历史科学大会专题会议中,山东大学教授刘凤君做了《骨刻文的发现》主题演讲。刘凤君是中国美术考古学理论体系创建第一人,济南四门塔佛头像回归的文化使者,他发现的骨刻文,被认为是继100多年前王懿荣发现甲骨文以来,对中国文字发展的又一次重大发现。就骨刻文的现实意义,刘凤君接受了本刊记者专访。

当代王懿荣的文字发现

刘凤君与骨刻文结缘,至今刚好10年。

2005年春,一位济南的朋友拿给他一枚骨片,上面刻有一些类似于古代文字的神秘痕迹。“这是史前的一块骨头,上面刻画的应该是字,”他作出判断。2007年,昌乐一位文物爱好者找到他,带来7块骨头。他一眼认出,这些骨片和两年前看到的那枚骨片上刻的都是文字。

昌乐县袁家庄是山东龙山文化遗址的所在地,他认定,这些骨头是龙山文化时期的物品。捕捉到古老文化的信号,刘凤君承认自己有一种特殊的情结,“老祖宗的东西落到了你面前,你不可能绕开。”

2008年7月30日,刘凤君邀请了几位专家,聚首昌乐。在这次研讨会上,他们仔细观察和深入讨论了刘凤君认定这些刻画符号是文字的意见。这意味着,有关中国文字起源的历史可能从此改写。

2009年春,刘凤君正式将这些文字命名为“骨刻文”。如今,他已经搜集到10000多块带有骨刻文的资料,粗略统计有3500个字符,数量相当可观。经过不断的努力,他已释读出其中的十几个字。“我的统计有点挂一漏万,没见到的肯定更多,从目前的发掘地点来看,北起辽河流域,中至黄河流域,南到淮河流域都有发现。”

“我很早就猜测,这种文字要么还藏在地下没有被发掘,要么就是随着文物被发掘出来了,但是人们没有意识到它们的存在。我也是一直在等待它们的出现。”早在上世纪30年代,考古学家就已经发掘出刻字的骨头,有专家认为是虫蛀造成的,也有专家认为是草根腐蚀,并未引起充分重视。

直到2005年,苦寻多年的神秘文字进入了刘凤君的视野。

骨刻文印证5000年文明史

“我们常说四大文明古国,其他三个流域的文明文字大约都产生在距今5000—4000年左右,但是中国文字传统上认为始于距今接近3300年的甲骨文。文字是文明的主要标志,精美的陶器、雕刻等,也是文明的标志,但不是最主要的硬件。”

“就像一个人,如果说甲骨文是他的青壮年时期,骨刻文就是幼年时期。”刘凤君说,“现在人们承认的中国最早的成熟文字是甲骨文,出现在3300年前左右,甲骨文是从仰韶、大汶口刻画符号演变发展而来的。刻画符号产生于4500年—6000年前,那么,从刻画符号到甲骨文之间的1300年为什么是空白?”

学界普遍认为,夏代及以前的历史尚无确切记载,还停留在传说阶段。真正有文字记载的历史是商代晚期甲骨文出现之后。“骨刻文如果被认可、释读,史前史可能就要改写,大汶口晚期可能已进入文明期。这将带来历史学的大震动,会印证一些东西,也会否定一些东西。有些概念要重新提出,有些编年史要重新书写。”

刘凤君表示,如果这种说法被认可,将再次印证中国是古文明大国,对于民族的自豪感,当前的政治、经济、外交等一系列问题,有很大的潜在影响。“像之前发现甲骨文的影响一样,把中国5000年的文明史紧密联系到一起,从古到今串成一条线,形成紧密的链条。”刘凤君说,“在遥远的时期,我们的先人是怎样生存的,我们今天的生活、习俗,其源头在哪里?这些都是很现实的影响。”

他在提交国际历史科学大会的论文中提到,根据中国早期文字产生和发展的实际情况,中国早期文明的出现和发展可分为东夷、华夏、南方良渚文化、西南苗彝和东北辽河五个区域。这五个早期文明区文字的发现和研究,充分证明中国是世界上最早的文明古国之一,中华文明5000年不容置疑。

历史学家的现实关照

刘凤君是学界公认的美术考古理论体系创建第一人。1995年,他出版了《美术考古学导论》一书,学界为之震动,一致认为这本被评为“20世纪中国文博考古最佳论著”之一的书籍,成功地构建了美术考古学的理论体系。

他还积极参与文物的保护工作,2002年,济南四门塔佛头像就是在他的推动下,被盗5年后由台湾“重回故里”。佛头像失窃与回归震动世界。而今,佛像回归已有13年,他对那些佛像已有了感情,“隔一段时间就想”,经常前往四门塔,去看望“老朋友”。

对于本次国际历史科学大会,刘凤君深切地感受到,“将会对中国史学界起到很大的促进作用”。

“如今的历史研究涵盖了人文社科以及自然科学的各个领域,”刘凤君指出,“跨学科的研究非常突出,把史学和经济学、法律、教育学、文艺学等放到一起研究。”

另一方面,历史和今天的政治、地理、环境、人类生存发展、生活方式紧密联系。“我们今天好多事情都可以在历史上找到影子,是历史的延续,或是历史的发展。”

九、2015年9月2日,香港文汇报《史学大会议题涉猎广泛 170场学术讨论证古今》

□香港文汇报记者 殷江宏、实习记者王雪莹、秦帅

首次走进亚洲的第22届国际历史科学大会自23日开幕以来,连续举行了170余场学术讨论,从「全球视野下的中国」、「历史的数字化转向」、「书写情感的历史」、「世界史中的革命」四大主题到世界史研究、海洋文化、足球文化、婴儿潮一代、妇女史研究等联合与特别议题,其内容之丰富令人炫目。为期一周的历史大学大会,既有令人耳目一新的中国元素,也有包罗全球的世界历史。而不管是众人瞩目的专业历史问题,还是「接地气」的有趣议题,均精彩纷呈,回味无穷。

李成智:2020年中国空间站或为仅有载人空间设施

在「从马背到太空:技术进步与社会发展」主题会议中,多位专家讨论了不同议题。从殷墟的遗址到马耕牛耕时代,从德国火箭技术的传播到中国载人航天梦均有涉及。其中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李成智教授回顾与展望了中国载人飞行史。

他说中国古代有句老话「马上得天下」,而当文明不断觉醒,中国人不再满足于面朝黄土背朝天的生活,将视野投向了天空。于是像雄鹰一般翱翔苍穹成为一代又一代华夏儿女的梦想。1965年,在制定第一颗人造卫星发展计划时,载人飞船计划也逐渐进入讨论议题。经过多年讨论和努力,921计划的形成意味着载人航天技术的正式实施,命名「神舟系列」。2013年,「神舟十号」也是中国第五艘载人飞船,与天宫一号进行交会对接成功,不仅证明中国载人飞船技术完善,也意味着中国已经基本掌握了空间飞行器交会对接技术。根据计划,2020-2022年,中国空间站将最终建设成。而国际空间站将在2020年使用期限结束。2020年后,中国空间站很可能成为轨道上仅有的大型有人照料载人空间设施。

刘凤君:骨刻文早于甲骨文逾千年

在「讲述史前史」专题会议上,山东大学教授刘凤君关于「骨刻文的发现」的发言,引起了在场各国历史学家的关注。刘凤君认为,骨刻文的发现,有可能为中国传说时代的历史找到文字记载。

经过多年调查,刘凤君在山东、陕西关中地区和内蒙古赤峰地区以及江苏北部地区的许多远古文化遗址发现一批有刻划的骨头。这是山东龙山文化时期的遗物,距今约4500年至4000年,属东夷文字。2009年,刘凤君将其定名为「骨刻文」。骨刻文是当时淮河、黄河和辽河流域的华夏族和东夷族等远古文化集团创造与使用的一种文字。目前骨刻文发现的字数量较多,大概有3000-4000个字。字体上有重复性和统一性,灵活性较强,有些字有些许的变化,但是基本结构不变,符合一定的字体造型,具有一定规律。不过,跟现在成熟的方块字相比,还是有所差别的。刘凤君介绍,甲骨文可以上溯到3200年前,而骨刻文则可以追溯到4600年前,这中间1000多年的空白期,很可能就是骨刻文的活跃时期。同时他认为,甲骨文是骨刻文发展晚期出现的一种成熟文字。